广东高考历史总复习绿色通道材料题解析(老蒋点题)
专题一 中国古代政治
1、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史说明,世界上并不存在惟一的、普遍适用的和绝对的民主模式。自古以来,各国政治发展史中都出现过典型的各具特色的政治模式,读下面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图一 唐朝政府机构示意图 图二 美国联邦政府机构示意图
(1)据图一,指出唐朝“三省六部”中三省的职能各是什么?三省六部制度具有什么特点?(2)据图二,指出美国联邦政府机构的运行机制是什么?这一机制源自于什么理论? (3)中国古代和美国近代历史上的这两种政治模式在形式上有何共性?本质上相同吗?请说明判断的理由。老蒋点题:本题考查学生结合材料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第(1)(2)题结合教材知识作答即可。第(3)题通过前两问的回答可判断其共性。而本质的判定要从两种制度的形成所处的历史时期及阶级属性出发。答案:(1)职能:中书省——草拟、颁发诏令;尚书省——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特点: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三省互相牵制和监督。(2)机制:三权分立。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3)形式上的共性:权力的制约与平衡。本质上不相同。美国的三权分立是体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特点的,而中国唐朝的三省六部是体现封建专制统治的特点。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予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元初西北藩王遣使入朝质问:“本朝旧俗与汉法异,今留汉地,建都邑城郭,仪文制度,遵用汉法,其故何如?”——《元史》
材料三 (元)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始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夫外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经世大典叙录·官制》
请完成:(1)据材料一,指出秦统一后在如何管辖地方的争论中存在着哪两种意见?这两种意见的最主要分歧是什么?(2)材料二表明,元初在治理国家问题上存在着怎样的争执?其实质是什么?(3)材料三表明,元初地方行政设置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有何意义?(4)以上材料说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展变化的趋势是什么?老蒋点题:任何一种新的制度都是在同旧制度、旧思想的斗争中确立的,制度的变化要适应社会的需要。答案:(1)行分封还是行郡县。哪一个更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或实现国家长久稳定)。(2)旧俗与汉法之争。文明(农耕文明与草原文明)的冲突与交融。(3)行省制度确立。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后世。(4)中央集权逐步加强。专题二 古代中国经济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管子说)“美金(指青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指铁)以铸锄、斤(斧)……试诸壤土。” ——《国语·齐语》
材料二 《战国策·赵策一》记载,赵国谋得秦人围攻的上党之地。秦赵临战,平阳君赵豹劝诫赵王:“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王自图之!”材料三 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的主要历史信息是什么? (2)材料一、二所反映的历史信息与小农经济的形成是什么关系?反映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什么原理? (3)从材料中可以知道,小农经济有什么特点? 老蒋点题:该题主要考查小农经济产生的原因和特点,它的产生形成是由生产力水平决定的,答案可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 答案: (1)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已经使用,小农经济在战国时期开始形成,它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提高,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小农经济形成的重要原因。反映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3)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③生产目的主要是为满足基本生活需要,自给自足。 规律技巧:材料题一定要吃透材料精神,按材料作答,同时中国古代史部分的内容要特别注意古文史料的解读,许多答案要点都隐藏在材料中。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于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贾谊《论积贮疏》
材料二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三 “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贵”…… ——雍正帝
请回答: (1)材料一、二、三是如何看待农业和工商业的关系的?各自的理由是什么?你认为是否有道理? (2)探究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历史作用,是有利还是有弊,或是利弊参半,还是不同时期各有利弊。 老蒋点题:(1)问对于材料一、二、三的观点评价,一定要结合时代背景分析;(2)问侧重于问题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 (1)贾谊认为农业是天下之根本,工商业皆末。主张重农抑商。理由是经商的人多了,则“物力必屈”,农业发展了,“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贾谊的观点,在农耕时代有利于汉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雍正帝的重农抑商政策强化了自然经济,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理由是工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理由是:“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是“世儒不察”所造成的,工商业都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黄宗羲的经济思想反映了明清之际工商业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要求,具有突出的时代特征。(2)自由发挥,言之有理即可。 规律技巧:重农抑商政策从本质上看是由自然经济决定的,对于其历史作用的评价应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同时应注意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历史作用。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苏州风俗考》记载苏州纺织业情况是:“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材料二 《吴县志》记载清代苏州情况是“各账房除自行设机督织外,大都以经纬交与织工,各就织工居处雇匠织造,谓之机户”。《清稗类钞》记载:“(账房)散放丝经,给予机户,按绸匹计工资。”《风麓小志》记载:“小机户无甚资本,往往恃账房为生。” 材料三 《康熙松江府志》记载:“农暇之时,(松江)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女工)有力焉。” 材料四 清雍正帝说:“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材料五 三农问题网站上给农业生产的标准化作出了如下的解释:简单地说,标准就是要求,即市场和消费者的要求,农业标准化就是按照标准生产农产品的全过程。在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农业是以高度的标准化为基础生产的。农产品从新品种选育的区域试验和特性试验,到播种、收获、加工整理、包装上市,都有一套严格的标准。农民种植农作物,用什么品种、何时下种、何时施肥、施多少肥、何时采摘,都有严格的规定。上市出售的黄瓜,它的长短、粗细、弯细程度都必须符合标准。在日本,所有农产品进入市场前,都要按一定标准进行严格筛选分级。鱼虾是以“条”为计量单位;梨、苹果多以“只”为计量单位;大白菜、包菜以一棵、半棵标价。在市场上,见不到以重量单位计价销售的蔬菜、水果,等级外的农产品是不允许进入市场销售的,而只是作为加工原料。请完成: (1)材料一反映出苏州纺织业的哪些社会现象?这些现象的本质是什么?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有何异同之处?说明了什么问题? (3)材料三反映出的现象与材料一、二反映的现象是否相同?为什么?它对材料一、二反映出的社会现象会造成什么影响? (4)材料四的观点对前面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会产生什么作用? (5)材料五中所提出的“农业生产的标准化”在中国是否有推行的必要,为什么?由此分析古今农业政策的本质不同。 老蒋点题:首先要分析材料反映的社会现象,然后对各种现象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点。分析材料一的本质时,要认识到工匠与机户之间的雇佣关系是一种新的生产关系,其本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在分析材料四的观点时,要从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两方面分析。材料五的分析需要联系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相关思想理念。 答案: (1)纺织业发达,工匠与机户之间存在雇佣关系,工匠无生产、生活资料。本质是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2)相同点:都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存在。不同点:表现在早期资本家身份的变化。清朝时账房成为早期资本家。清代的资本主义萌芽在形式上比明代有所发展。 (3)不同。材料三反映的是自然经济条件下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不是资本主义萌芽。对社会起阻碍作用。 (4)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自然经济的稳定,但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5)有必要推行。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中国的农业生产需要面向市场、面向世界,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前提是生产方式和产品质量与国际接轨。古代中国农业政策是建立在封建小农经济基础之上的,今天我国的农业政策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之上的。专题三 中国古代文化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老百姓)。丞相李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私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所不弃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制曰:“可”。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经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李斯和董仲舒的建议涉及什么根本问题?各自主张如何? (2)秦始皇与汉武帝是如何实施的?直接后果有何不同? 老蒋点题:先从材料中提炼信息,再结合教材知识回答。 答案: (1)涉及问题:从思想上巩固国家统一和君主专制集权。主张:李斯主张定法家为一尊,用焚书、屠杀的暴力方式厉禁百家尤其儒术,严禁私学传播。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质是外儒内法。 (2)实施及结果:秦始皇厉行焚书,结果事与愿违。儒学虽然遭到沉重打击但并不因此而消亡,却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也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速了秦统治的崩溃;汉武帝独尊儒术的同时,重用儒生。结果顺应了士心所向,适应了国力强盛时代大一统的需要,巩固了统一,加强了君主专制集权,也使儒学从此成为西汉及以后整个封建时代的统治思想。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韩非在《有度》篇中说:“威不两错,制不二门。”这是韩非借用《管子·明法篇》中的话,即“威势独在于主,则群臣畏惧;威势分于臣,则令不行。故明主之治天下也,威势独在于主,而不与臣共”。又曰:“法政独出于主,则天下服德;法政出于臣,则民不听。故明主之治天下也,法政独制于主,而不从臣出。” 材料二 董仲舒对儒家思想做了发挥,他宣扬天是万物的主宰,皇帝是天的儿子,即天子,代表天统治人民,因此全国人民都要服从皇帝的统治,诸侯王也要听命于皇帝,这叫做“大一统”。 材料三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凡天下无地而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请回答: (1)扼要指出材料一、二的核心思想。 (2)简释材料三的内容。 (3)试从时代背景和客观作用两方面简要评析上述材料中的思想观点。 老蒋点题:解答本题必须将其思想与所处时代背景相联系,并结合所学史实运用基本的哲学原理进行分析即可。 答案: (1)材料一的核心思想是实行君主专制,即把国家大权集中在君主一人手里。材料二的核心思想是宣扬君权神授。实行“大一统”。 (2)黄宗羲认为在君主专制统治下,天下没有任何地方可以安宁。专制君主以人民的死亡和离散为代价取得地位和权力,并美其名曰:“为子孙创业。”此后专制君主滥用权力以满足其淫欲,导致民不聊生,却认为理所当然。所以说君主专制是天下的大害。 (3)韩非的观点,在中国封建社会初步形成时期,适应了地主阶级反对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和建立中央集权的需要,具有进步意义。成为秦统一后采取政治措施的理论基础。董仲舒的观点,在中国封建社会初步发展时期,适应了地主阶级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和发展封建经济的需要。推动了统一封建国家的巩固,使西汉进入强盛时期,并促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黄宗羲的观点,在中国封建社会衰落时期,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人民反封建统治、反封建礼教斗争的要求,具有民主色彩,对以后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韩非子·有度》载:“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朝夕,指东西方向)《鬼谷子·谋》称:“郑(国)人之取玉也,载司南之车,为其不惑也。”(惑,指迷失方向) 材料二 据《萍洲可谈》载,北宋时有人在广州看到“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 材料三 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中说:“火药、罗盘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材料四 鲁迅在《电的利弊》中说:“外国用火药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 请回答: (1)从材料看,司南最晚发明于什么时候?司南和指南针在哪些方面发挥了它的辨别方向的功能? (2)应如何理解材料三的内容? (3)材料四中鲁迅揭露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什么问题? (4)指南针在近代西欧和中国的不同用途说明了什么? 老蒋点题:评分说明:第(1)问,从材料的出处《韩非子·有度》可知出现于战国时期。关于其功能可从材料中归纳出“生产、导航、迷信活动”。第(2)问,应明确“社会环境”包括社会制度、社会条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社会对科学技术的认识等方面。第(3)问,考查对材料四的理解能力,要明确鲁迅说这番话的目的。第(4)问,考查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解答时,应结合第(2)问和第(3)问分析。 答案: (1)战国。生产(或采玉)、导航、迷信活动(或看风水)。 (2)马克思指出了中国的三大发明传到欧洲后,对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起了促进作用。 (3)旧中国的愚昧落后,使中国古代先进科学技术未能充分发挥其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或古代先进科学技术的沦丧)。 (4)科学技术能否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中后期有人作《醒世词》描绘世态人情:“世间人睁眼观见,论英雄钱是好汉。有了他诸般趁意,没了他寸步也难。……人为铜钱,游遍世间。求人一文,跟后擦前。” ——《林居漫录》
材料二 明中后期“奴富至数百万,初缙绅皆丑之,而今则乐与为朋矣”;“缙绅家之女(婚嫁)惟财是计,不问非类”。 ——《林居漫录》
材料三 “二拍”中描写商人经商致富的作品很有特色。如《转运汉巧遇洞庭红》,写在国内经营破产的商人文若虚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跟着“几个走海泛货”的朋友出海,靠着一两银子 “买得百斤有余”的“洞庭红”橘子,赚了1000多个重“八钱七分”的银钱,又在荒岛上捡了个宝贝,卖得了5万两银子。从此,“做了闽中一个富翁”,“子孙繁衍,家道殷富”。 ——岳麓版教材必修Ⅲ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了这一时期怎样的一种社会风气与观念?(8分) (2)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指出这种风气与观念的积极作用。 (8分) 老蒋点题:第(1)问,考查阅读理解材料和从材料中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解答的关键是文字表达问题。第(2)问,应结合时代背景加以分析。明代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拜金和重商的社会风气在客观上为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社会条件。 答案: (1)材料反映了明清社会弥漫着拜金逐利风气,传统的轻商思想开始淡化。体现了当时追求财富、敢于冒险的风气。 (2)冲击传统等级观念,刺激商品经济发展。5、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我国的文学艺术繁荣兴盛,而科学技术则由发展转为停滞。概述这两种文化现象的具体表现和特征,并分析形成这两种文化现象的社会原因。 老蒋点题:本题主要考查对明清时期文化成就的再现和理解能力以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细思题意,题目中“明清时期,我国的文学艺术繁荣,而科学技术则由发展转为停滞”这两种现象实际上是两个结论;需要回答的是能证明这两种现象的具体史实(即题中要求回答的表现)和这两种现象在内容上的特征(两个结论本身也是特征),再分析“文学艺术繁荣”和“科学技术由发展转为停滞”这两种文化现象的社会原因。 答案: 明清时期,小说创作繁荣,出现了《水浒传》《红楼梦》《聊斋志异》等佳作;戏曲丰富多彩,《牡丹亭》等名剧先后问世,地方戏曲繁荣,京剧形成。吴派画家、扬州八怪开创了一代新的画风。这一时期的文学艺术具有鲜明的揭露封建制度、要求个性解放的特征。 明朝时,李时珍、徐光启、宋应星分别写成了《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天工开物》三部科技著作,以后科技方面就没有重大的进展和创新。其特征是总结传统科学技术,开始学习西方科学知识。 明朝中期以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发展,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成长。另一方面,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封建制度日益腐朽,统治者进一步加强思想控制。上述文化现象正是当时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文学事业中,“绝对必须保证有个人创造性和个人爱好的广阔天地,有思想和幻想、形式和内容的广阔天地”。 ——列宁《党的组织和党的文学》
材料二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问题。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我看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百花齐放”是群众中间提出来的,不晓得是谁提出来的。人们要我题词,我就写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百家争鸣”,这是两千年以前就有的事,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讲学术,这种学术也可以讲,那种学术也可以讲,不要拿一种学术压倒一切。你讲的如果是真理,信的人势必就会越来越多。 ——1956年毛【和谐】泽【和谐】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总结讲话》
材料三 雄伟和细腻,严肃和诙谐,抒情和哲理,只要能够使人们得到教育和启发,得到娱乐和美的享受,都应当在我们的文艺园地里占有自已的位置。英雄人物的业绩和普通人们的劳动、斗争和悲欢离合,现代人的生活和古代人的生活,都应当在文艺中得到反映……在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在艺术理论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 ——1979年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
回答: (1)三则材料论述的中心问题是什么?有何共同之处?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三讲话的历史背景。 老蒋点题:本题选择列宁、毛【和谐】泽【和谐】东、邓小平有关文艺学术的论述为素材,目的是考查“双百”方针的内涵,提出的背景和贯彻的状况。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准确领会三则材料的中心问题及其内容上的相同之处。 答案: (1)中心问题是阐述文艺学术等意识形态领域的方针政策。相同之处是强调学术思想的自由和艺术创作的自由。(2)毛【和谐】泽【和谐】东讲话的背景是:社会主义制度刚确立,党和国家面临的迫切任务,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迅速发展我国的经济、科学和文化事业。邓小平讲话的背景是:“文革”中“双百”方针遭到破坏,党要恢复文艺学术等领域的正确方针,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加快社会主义建设而努力。专题四 中国近代政治
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近代中国历史的主题及其解决的道路,取决于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近代中国没有按照正常的规律从封建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而是走上了属于资本主义体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道路。这是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的结果。压迫和阻止近代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主要东西是资本帝国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和中国的地主阶级。因此,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历史主题,是…… ——苑书义《论近代中国的进步潮流》
材料二 中国缺少的东西固然很多,但是主要的就是少了两件东西:一件是独立,一件是民主。这两件东西少了一件,中国的事情就办不好。一面少了两件,另一面却多了两件。多了两件是什么东西呢?一件是帝国主义的压迫,一件是封建主义的压迫。……因此,我们要破坏帝国主义,要破坏封建主义。——毛【和谐】泽【和谐】东《新民主主义的宪政》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主题是什么?提出这一主题的依据是什么?(6分)(2)下面表格反映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大事,请你根据所给的信息,完成下表:(8分)大事件
| 主要领导人
| 革命的性质
| 主要历史意义
|
太平天国运动
| 洪秀全
|
| 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
|
辛亥革命
| 孙中山
|
|
|
南昌起义
| 周恩来、贺龙
| 新民主主义革命
|
|
(3)你从上述材料和民主革命的大事件中得到的启示是什么?(4分)老蒋点题: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题主题从材料中概括即可,依据可从社会性质方面分析。第(2)题填充表格要利用原题提供的信息进行归纳分析。第(3)题可通过前两题的回答来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启示。答案:(1)主题:外争独立,内争民主(或独立与民主)。依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或压迫和阻止近代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主要东西是帝国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和中国的地主阶级,或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中国封建专制的统治,等等)。(2)太平天国运动:革命性质: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辛亥革命: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历史意义: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南昌起义:历史意义:是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3)中国人民为了争取民主和独立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抗争,避免了中国完全沦为殖民地社会;不同阶级的革命斗争是推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不断深入的动力;农民阶级、资产阶级由于其阶级的局限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只有无产阶级才能完成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只要答出两项即可给满分)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甲午中日战争前,英国《泰晤士报》驻东京记者布林克莱报道:“就弹药而论,它(日本)所存储的数量,比在一次对华战争中所要消耗的还要多。”在一篇题为《朝鲜和她的邻居》报道中又说:“(日本)比中国人更清楚地知道,(中国)每省可以抽调多少人出来作战。” ——《帝国主义侵华史》
材料二 1894年11月22日,我与总署晤谈一次,我问他们是否能够支持这个战争,他们说他们不能够了。我说:你们有士兵二万五千人在北京没事做。他们答称,那些士兵不能够打仗,中国军队的目的不是作战,而是威胁老百姓。我于是说:假若确信再战没有好处的话,应当议和。他们说:自然他们希望议和,但是由于不能和日本通信,他们怎么办到呢?我回答说:假若授权于我,我可以经由我们驻东京公使谭思先生进行商谈。他们高兴了,请求我们立即照办。 ——美国驻华公使田贝论中日战争
材料三 痛诫!吾台民,从此不得为大清国之民也!吾大清皇帝何尝弃吾台民哉!有臣焉,大学士李鸿章也,刑部尚书孙毓文也,吏部侍郎徐用仪也。……又将关系七省门户之台湾,海外二百余年戴天不二之台湾,列祖列宗深仁厚泽不使一夫失所之台湾,全输之倭奴! ——《台湾人民抗战檄文》
材料四 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在太平洋所夺得的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开罗宣言》
请完成:(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战败的原因。(2)材料三台湾人民发布“檄文”的背景是什么?“檄文”表达了台湾人民怎样的情感?(3)材料四《开罗宣言》中的内容说明了什么?(4)通过上述材料你获得怎样的认识? 老蒋点题:本题考核对甲午战前中日双方的情况以及国际社会对台湾归属的法理认识。答案:(1)日本侵华早有预谋,进行了充分的军事准备,而且对中国状况了如指掌;清政府依靠列强,妥协求和,军队战斗力不强。(2)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马关条约》割台湾给日本。表达了台湾民众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对卖国贼的愤恨之情。(3)国际社会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应归还中国。 (4)认识: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党今后的任务是“要以我们的军队来发展土地革命”。实现这一斗争策略的具体方针是:第一,要更加注意与资产阶级争领导权;第二,要由下而上地注意争取群众;第三,要在暴动中组织共【和谐】产【和谐】党人占多数的、工农民权独裁的临时革命政府。 ——瞿秋白在“八七会议”上的报告
材料二 中共中央再次郑重向全国宣言: 一、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实现而奋斗。 二、取消一切推翻国【和谐】民【和谐】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 三、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 四、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 ——《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材料三 我全民族面前的重大任务是:巩固国内团结,保证国内和平,实现民主,改善民生,以便在和平、民主、团结的基础上,实现全国的统一,建设独立自主与富强的新中国,并协同英、美、苏及一切盟邦巩固国际间的持久和平。 我们必须坚持和平、民主、团结,为独立、自由、富强的新中国而奋斗! ——1945年8月25日发表的《对于目前时局的宣言》
材料四 中共方面……表示迅速将其所领导下散布在广东、浙江、苏南、皖南、皖中、湖南、湖北、河南(豫北不在内)各地之部队,由上述地区,依次撤退,应整编的军队调至陇海路以北及苏北皖北的解放区集中。 ——《双十协定》
(1)材料一体现出革命发展的倾向是什么?这种倾向对中国革命的影响是什么? (2)材料二所强调的中心任务是否脱离了中共二大的精神?请说明你的理由。从材料一到材料二的变化,你认为中国共【和谐】产【和谐】党自身有何发展?说明你的理由。 (3)据材料三归纳中国共【和谐】产【和谐】党提出“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的目的。材料四是如何体现材料三的精神的?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中国共【和谐】产【和谐】党的做法产生了哪些积极的影响?(4)通过以上材料,你得出的认识是什么?老蒋点题:第(1)问将材料提供的信息与所学知识相联系回答革命发展的倾向,然后结合此后中共所犯的错误回答对中国革命的影响。第(2)问首先要仔细理解材料二提到的宣言的性质,与中共二大的精神相对照作出判断,然后将两则材料放到当时的背景下思考,从党的政策变化的依据上入手进行分析。第(3)问要注意综合分析当时的政治局面回答。第(4)问要紧紧围绕材料谈认识,还要注意和前三问的答案相结合。答案:(1)倾向:中共与资产阶级争夺领导权,将资产阶级作为革命的对象。影响:缩小了革命阵营,增加了革命的难度,埋下了“左”倾错误的祸根。(2)是否脱离:没有。理由:民族独立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之一,是当时最主要的任务。发展:中国共【和谐】产【和谐】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理由:中国共【和谐】产【和谐】党能依据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调整政策,推动革命事业深入发展。(3)目的:实现中国的独立、自由、富强;巩固世界的持久和平。体现:让出八个解放区,收拢整编领导下的军队。积极影响:显示了中国共【和谐】产【和谐】党争取和平、民主的诚意和团结精神,赢得了全国人民的信任和拥护,取得了政治上的主动;避免了革命力量的过于分散,为将来的斗争奠定了基础。(4)中国共【和谐】产【和谐】党始终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己任,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斗争策略,在斗争中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