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书院论坛
  欢迎光临回归书院线上社区!
  广州回归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别号“回归书院”,是一家以人为本,专注于青少年个性化教育的辅导机构,秉承“回归教育的本质”的教学宗旨, 本着“以人的方式育人”的服务理念,言传身教,树立优良价值观,懂为人、知处事,行尊重,纳胸襟,教学生“会做人”。因材施教,长善救失,改善学习方法,活跃独立的课堂思维空间,激发孩子的潜智,培养新的学习好习惯,教学生“会学习”。
回归书院论坛
  欢迎光临回归书院线上社区!
  广州回归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别号“回归书院”,是一家以人为本,专注于青少年个性化教育的辅导机构,秉承“回归教育的本质”的教学宗旨, 本着“以人的方式育人”的服务理念,言传身教,树立优良价值观,懂为人、知处事,行尊重,纳胸襟,教学生“会做人”。因材施教,长善救失,改善学习方法,活跃独立的课堂思维空间,激发孩子的潜智,培养新的学习好习惯,教学生“会学习”。
回归书院论坛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回归书院论坛

欢迎来到回归书院线上社区!
 
首页搜索Latest images回归书院网站注册登录

书院地址:广州市海珠区江南大道中82号创展自由港(原新疆证券大厦)13层1301~1302室【地铁2号线市二宫站E出口右转即到】

开学啦!欢迎光临回归书院!热烈庆祝回归书院线上社区——回归书院论坛于2014年01月21日正式开通!回归书院论坛站长Mr.老蒋给回归书院各位老师拜年,祝愿大家阖家幸福,心想事成,马到成功!

咨询热线:020-84471312(招生部)、020-36195913(研发部) 


 

 广东高考历史总复习绿色通道材料题解析

向下 
作者留言
Mr.老蒋
学霸
学霸
Mr.老蒋


帖子数 : 342
注册日期 : 14-01-20
年龄 : 36
地点 : 广州·白云山

广东高考历史总复习绿色通道材料题解析 Empty
帖子主题: 广东高考历史总复习绿色通道材料题解析   广东高考历史总复习绿色通道材料题解析 Icon_minitime2014-01-25, 12:19

广东高考历史总复习绿色通道材料题解析(老蒋点题)

专题一 中国古代政治

1、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史说明,世界上并不存在惟一的、普遍适用的和绝对的民主模式。自古以来,各国政治发展史中都出现过典型的各具特色的政治模式,读下面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图一 唐朝政府机构示意图                 图二 美国联邦政府机构示意图

(1)据图一,指出唐朝“三省六部”中三省的职能各是什么?三省六部制度具有什么特点?


(2)据图二,指出美国联邦政府机构的运行机制是什么?这一机制源自于什么理论?   


(3)中国古代和美国近代历史上的这两种政治模式在形式上有何共性?本质上相同吗?请说明判断的理由。


老蒋点题:本题考查学生结合材料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第(1)(2)题结合教材知识作答即可。第(3)题通过前两问的回答可判断其共性。而本质的判定要从两种制度的形成所处的历史时期及阶级属性出发。


答案:(1)职能:中书省——草拟、颁发诏令;尚书省——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特点: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三省互相牵制和监督。


(2)机制:三权分立。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


(3)形式上的共性:权力的制约与平衡。本质上不相同。美国的三权分立是体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特点的,而中国唐朝的三省六部是体现封建专制统治的特点。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予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元初西北藩王遣使入朝质问:“本朝旧俗与汉法异,今留汉地,建都邑城郭,仪文制度,遵用汉法,其故何如?”


——《元史》

材料三  (元)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始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夫外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


——《经世大典叙录·官制》

    请完成:


(1)据材料一,指出秦统一后在如何管辖地方的争论中存在着哪两种意见?这两种意见的最主要分歧是什么?


(2)材料二表明,元初在治理国家问题上存在着怎样的争执?其实质是什么?


(3)材料三表明,元初地方行政设置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有何意义?


(4)以上材料说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展变化的趋势是什么?


老蒋点题:任何一种新的制度都是在同旧制度、旧思想的斗争中确立的,制度的变化要适应社会的需要。


答案:(1)行分封还是行郡县。哪一个更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或实现国家长久稳定)。


(2)旧俗与汉法之争。文明(农耕文明与草原文明)的冲突与交融。


(3)行省制度确立。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后世。(4)中央集权逐步加强。


专题二 古代中国经济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管子说)“美金(指青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指铁)以铸锄、斤(斧)……试诸壤土。”


  ——《国语·齐语》

  材料二   《战国策·赵策一》记载,赵国谋得秦人围攻的上党之地。秦赵临战,平阳君赵豹劝诫赵王:“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王自图之!”


材料三   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的主要历史信息是什么?


  (2)材料一、二所反映的历史信息与小农经济的形成是什么关系?反映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什么原理?


  (3)从材料中可以知道,小农经济有什么特点?


  老蒋点题:该题主要考查小农经济产生的原因和特点,它的产生形成是由生产力水平决定的,答案可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


  答案:


  (1)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已经使用,小农经济在战国时期开始形成,它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提高,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小农经济形成的重要原因。反映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3)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③生产目的主要是为满足基本生活需要,自给自足。


  规律技巧:材料题一定要吃透材料精神,按材料作答,同时中国古代史部分的内容要特别注意古文史料的解读,许多答案要点都隐藏在材料中。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于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贾谊《论积贮疏》

  材料二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三   “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贵”……


  ——雍正帝

  请回答:


  (1)材料一、二、三是如何看待农业和工商业的关系的?各自的理由是什么?你认为是否有道理?


  (2)探究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历史作用,是有利还是有弊,或是利弊参半,还是不同时期各有利弊。


  老蒋点题:(1)问对于材料一、二、三的观点评价,一定要结合时代背景分析;(2)问侧重于问题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


  (1)贾谊认为农业是天下之根本,工商业皆末。主张重农抑商。理由是经商的人多了,则“物力必屈”,农业发展了,“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贾谊的观点,在农耕时代有利于汉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雍正帝的重农抑商政策强化了自然经济,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理由是工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理由是:“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是“世儒不察”所造成的,工商业都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黄宗羲的经济思想反映了明清之际工商业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要求,具有突出的时代特征。(2)自由发挥,言之有理即可。


  规律技巧:重农抑商政策从本质上看是由自然经济决定的,对于其历史作用的评价应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同时应注意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历史作用。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苏州风俗考》记载苏州纺织业情况是:“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材料二   《吴县志》记载清代苏州情况是“各账房除自行设机督织外,大都以经纬交与织工,各就织工居处雇匠织造,谓之机户”。《清稗类钞》记载:“(账房)散放丝经,给予机户,按绸匹计工资。”《风麓小志》记载:“小机户无甚资本,往往恃账房为生。”


  材料三   《康熙松江府志》记载:“农暇之时,(松江)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女工)有力焉。”


  材料四   清雍正帝说:“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


材料五  三农问题网站上给农业生产的标准化作出了如下的解释:简单地说,标准就是要求,即市场和消费者的要求,农业标准化就是按照标准生产农产品的全过程。在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农业是以高度的标准化为基础生产的。农产品从新品种选育的区域试验和特性试验,到播种、收获、加工整理、包装上市,都有一套严格的标准。农民种植农作物,用什么品种、何时下种、何时施肥、施多少肥、何时采摘,都有严格的规定。上市出售的黄瓜,它的长短、粗细、弯细程度都必须符合标准。在日本,所有农产品进入市场前,都要按一定标准进行严格筛选分级。鱼虾是以“条”为计量单位;梨、苹果多以“只”为计量单位;大白菜、包菜以一棵、半棵标价。在市场上,见不到以重量单位计价销售的蔬菜、水果,等级外的农产品是不允许进入市场销售的,而只是作为加工原料。


请完成:


  (1)材料一反映出苏州纺织业的哪些社会现象?这些现象的本质是什么?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有何异同之处?说明了什么问题?


  (3)材料三反映出的现象与材料一、二反映的现象是否相同?为什么?它对材料一、二反映出的社会现象会造成什么影响?


  (4)材料四的观点对前面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会产生什么作用?


  (5)材料五中所提出的“农业生产的标准化”在中国是否有推行的必要,为什么?由此分析古今农业政策的本质不同。


  老蒋点题:首先要分析材料反映的社会现象,然后对各种现象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点。分析材料一的本质时,要认识到工匠与机户之间的雇佣关系是一种新的生产关系,其本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在分析材料四的观点时,要从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两方面分析。材料五的分析需要联系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相关思想理念。


  答案:


  (1)纺织业发达,工匠与机户之间存在雇佣关系,工匠无生产、生活资料。本质是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2)相同点:都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存在。不同点:表现在早期资本家身份的变化。清朝时账房成为早期资本家。清代的资本主义萌芽在形式上比明代有所发展。


  (3)不同。材料三反映的是自然经济条件下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不是资本主义萌芽。对社会起阻碍作用。


  (4)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自然经济的稳定,但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5)有必要推行。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中国的农业生产需要面向市场、面向世界,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前提是生产方式和产品质量与国际接轨。古代中国农业政策是建立在封建小农经济基础之上的,今天我国的农业政策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之上的。


专题三 中国古代文化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老百姓)。丞相李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私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所不弃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制曰:“可”。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经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李斯和董仲舒的建议涉及什么根本问题?各自主张如何?


  (2)秦始皇与汉武帝是如何实施的?直接后果有何不同?


  老蒋点题:先从材料中提炼信息,再结合教材知识回答。


  答案:


  (1)涉及问题:从思想上巩固国家统一和君主专制集权。主张:李斯主张定法家为一尊,用焚书、屠杀的暴力方式厉禁百家尤其儒术,严禁私学传播。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质是外儒内法。


  (2)实施及结果:秦始皇厉行焚书,结果事与愿违。儒学虽然遭到沉重打击但并不因此而消亡,却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也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速了秦统治的崩溃;汉武帝独尊儒术的同时,重用儒生。结果顺应了士心所向,适应了国力强盛时代大一统的需要,巩固了统一,加强了君主专制集权,也使儒学从此成为西汉及以后整个封建时代的统治思想。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韩非在《有度》篇中说:“威不两错,制不二门。”这是韩非借用《管子·明法篇》中的话,即“威势独在于主,则群臣畏惧;威势分于臣,则令不行。故明主之治天下也,威势独在于主,而不与臣共”。又曰:“法政独出于主,则天下服德;法政出于臣,则民不听。故明主之治天下也,法政独制于主,而不从臣出。”


  材料二  董仲舒对儒家思想做了发挥,他宣扬天是万物的主宰,皇帝是天的儿子,即天子,代表天统治人民,因此全国人民都要服从皇帝的统治,诸侯王也要听命于皇帝,这叫做“大一统”。


  材料三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凡天下无地而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请回答:


  (1)扼要指出材料一、二的核心思想。


  (2)简释材料三的内容。


  (3)试从时代背景和客观作用两方面简要评析上述材料中的思想观点。


  老蒋点题:解答本题必须将其思想与所处时代背景相联系,并结合所学史实运用基本的哲学原理进行分析即可。


  答案:


  (1)材料一的核心思想是实行君主专制,即把国家大权集中在君主一人手里。材料二的核心思想是宣扬君权神授。实行“大一统”。


  (2)黄宗羲认为在君主专制统治下,天下没有任何地方可以安宁。专制君主以人民的死亡和离散为代价取得地位和权力,并美其名曰:“为子孙创业。”此后专制君主滥用权力以满足其淫欲,导致民不聊生,却认为理所当然。所以说君主专制是天下的大害。


  (3)韩非的观点,在中国封建社会初步形成时期,适应了地主阶级反对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和建立中央集权的需要,具有进步意义。成为秦统一后采取政治措施的理论基础。董仲舒的观点,在中国封建社会初步发展时期,适应了地主阶级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和发展封建经济的需要。推动了统一封建国家的巩固,使西汉进入强盛时期,并促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黄宗羲的观点,在中国封建社会衰落时期,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人民反封建统治、反封建礼教斗争的要求,具有民主色彩,对以后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韩非子·有度》载:“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朝夕,指东西方向)《鬼谷子·谋》称:“郑(国)人之取玉也,载司南之车,为其不惑也。”(惑,指迷失方向)


  材料二  据《萍洲可谈》载,北宋时有人在广州看到“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


  材料三  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中说:“火药、罗盘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材料四  鲁迅在《电的利弊》中说:“外国用火药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


  请回答:


  (1)从材料看,司南最晚发明于什么时候?司南和指南针在哪些方面发挥了它的辨别方向的功能?


  (2)应如何理解材料三的内容?


  (3)材料四中鲁迅揭露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什么问题?


  (4)指南针在近代西欧和中国的不同用途说明了什么?


  老蒋点题:评分说明:第(1)问,从材料的出处《韩非子·有度》可知出现于战国时期。关于其功能可从材料中归纳出“生产、导航、迷信活动”。第(2)问,应明确“社会环境”包括社会制度、社会条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社会对科学技术的认识等方面。第(3)问,考查对材料四的理解能力,要明确鲁迅说这番话的目的。第(4)问,考查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解答时,应结合第(2)问和第(3)问分析。


  答案:


  (1)战国。生产(或采玉)、导航、迷信活动(或看风水)。


  (2)马克思指出了中国的三大发明传到欧洲后,对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起了促进作用。


  (3)旧中国的愚昧落后,使中国古代先进科学技术未能充分发挥其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或古代先进科学技术的沦丧)。


  (4)科学技术能否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中后期有人作《醒世词》描绘世态人情:“世间人睁眼观见,论英雄钱是好汉。有了他诸般趁意,没了他寸步也难。……人为铜钱,游遍世间。求人一文,跟后擦前。”


  ——《林居漫录》

  材料二   明中后期“奴富至数百万,初缙绅皆丑之,而今则乐与为朋矣”;“缙绅家之女(婚嫁)惟财是计,不问非类”。


  ——《林居漫录》

  材料三   “二拍”中描写商人经商致富的作品很有特色。如《转运汉巧遇洞庭红》,写在国内经营破产的商人文若虚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跟着“几个走海泛货”的朋友出海,靠着一两银子 “买得百斤有余”的“洞庭红”橘子,赚了1000多个重“八钱七分”的银钱,又在荒岛上捡了个宝贝,卖得了5万两银子。从此,“做了闽中一个富翁”,“子孙繁衍,家道殷富”。


  ——岳麓版教材必修Ⅲ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了这一时期怎样的一种社会风气与观念?(8分)


  (2)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指出这种风气与观念的积极作用。 (8分)


  老蒋点题:第(1)问,考查阅读理解材料和从材料中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解答的关键是文字表达问题。第(2)问,应结合时代背景加以分析。明代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拜金和重商的社会风气在客观上为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社会条件。


  答案:


  (1)材料反映了明清社会弥漫着拜金逐利风气,传统的轻商思想开始淡化。体现了当时追求财富、敢于冒险的风气。


  (2)冲击传统等级观念,刺激商品经济发展。


5、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我国的文学艺术繁荣兴盛,而科学技术则由发展转为停滞。概述这两种文化现象的具体表现和特征,并分析形成这两种文化现象的社会原因。


  老蒋点题:本题主要考查对明清时期文化成就的再现和理解能力以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细思题意,题目中“明清时期,我国的文学艺术繁荣,而科学技术则由发展转为停滞”这两种现象实际上是两个结论;需要回答的是能证明这两种现象的具体史实(即题中要求回答的表现)和这两种现象在内容上的特征(两个结论本身也是特征),再分析“文学艺术繁荣”和“科学技术由发展转为停滞”这两种文化现象的社会原因。


  答案:


  明清时期,小说创作繁荣,出现了《水浒传》《红楼梦》《聊斋志异》等佳作;戏曲丰富多彩,《牡丹亭》等名剧先后问世,地方戏曲繁荣,京剧形成。吴派画家、扬州八怪开创了一代新的画风。这一时期的文学艺术具有鲜明的揭露封建制度、要求个性解放的特征。


  明朝时,李时珍、徐光启、宋应星分别写成了《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天工开物》三部科技著作,以后科技方面就没有重大的进展和创新。其特征是总结传统科学技术,开始学习西方科学知识。


  明朝中期以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发展,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成长。另一方面,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封建制度日益腐朽,统治者进一步加强思想控制。上述文化现象正是当时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文学事业中,“绝对必须保证有个人创造性和个人爱好的广阔天地,有思想和幻想、形式和内容的广阔天地”。


  ——列宁《党的组织和党的文学》

  材料二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问题。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我看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百花齐放”是群众中间提出来的,不晓得是谁提出来的。人们要我题词,我就写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百家争鸣”,这是两千年以前就有的事,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讲学术,这种学术也可以讲,那种学术也可以讲,不要拿一种学术压倒一切。你讲的如果是真理,信的人势必就会越来越多。


  ——1956年毛【和谐】泽【和谐】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总结讲话》

  材料三  雄伟和细腻,严肃和诙谐,抒情和哲理,只要能够使人们得到教育和启发,得到娱乐和美的享受,都应当在我们的文艺园地里占有自已的位置。英雄人物的业绩和普通人们的劳动、斗争和悲欢离合,现代人的生活和古代人的生活,都应当在文艺中得到反映……在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在艺术理论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


  ——1979年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

  回答:


  (1)三则材料论述的中心问题是什么?有何共同之处?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三讲话的历史背景。


  老蒋点题:本题选择列宁、毛【和谐】泽【和谐】东、邓小平有关文艺学术的论述为素材,目的是考查“双百”方针的内涵,提出的背景和贯彻的状况。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准确领会三则材料的中心问题及其内容上的相同之处。


  答案:


  (1)中心问题是阐述文艺学术等意识形态领域的方针政策。相同之处是强调学术思想的自由和艺术创作的自由。


(2)毛【和谐】泽【和谐】东讲话的背景是:社会主义制度刚确立,党和国家面临的迫切任务,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迅速发展我国的经济、科学和文化事业。邓小平讲话的背景是:“文革”中“双百”方针遭到破坏,党要恢复文艺学术等领域的正确方针,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加快社会主义建设而努力。


专题四 中国近代政治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近代中国历史的主题及其解决的道路,取决于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近代中国没有按照正常的规律从封建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而是走上了属于资本主义体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道路。这是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的结果。压迫和阻止近代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主要东西是资本帝国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和中国的地主阶级。因此,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历史主题,是……


                ——苑书义《论近代中国的进步潮流》

材料二  中国缺少的东西固然很多,但是主要的就是少了两件东西:一件是独立,一件是民主。这两件东西少了一件,中国的事情就办不好。一面少了两件,另一面却多了两件。多了两件是什么东西呢?一件是帝国主义的压迫,一件是封建主义的压迫。……因此,我们要破坏帝国主义,要破坏封建主义。


——毛【和谐】泽【和谐】东《新民主主义的宪政》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主题是什么?提出这一主题的依据是什么?(6分)


(2)下面表格反映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大事,请你根据所给的信息,完成下表:(8分)


大事件

主要领导人

革命的性质

主要历史意义

太平天国运动

洪秀全


 
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

辛亥革命

孙中山


 

 
南昌起义

周恩来、贺龙

新民主主义革命


 
    (3)你从上述材料和民主革命的大事件中得到的启示是什么?(4分)


老蒋点题: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题主题从材料中概括即可,依据可从社会性质方面分析。第(2)题填充表格要利用原题提供的信息进行归纳分析。第(3)题可通过前两题的回答来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启示。


答案:(1)主题:外争独立,内争民主(或独立与民主)。依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或压迫和阻止近代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主要东西是帝国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和中国的地主阶级,或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中国封建专制的统治,等等)。(2)太平天国运动:革命性质: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辛亥革命: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历史意义: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南昌起义:历史意义:是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3)中国人民为了争取民主和独立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抗争,避免了中国完全沦为殖民地社会;不同阶级的革命斗争是推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不断深入的动力;农民阶级、资产阶级由于其阶级的局限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只有无产阶级才能完成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只要答出两项即可给满分)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甲午中日战争前,英国《泰晤士报》驻东京记者布林克莱报道:“就弹药而论,它(日本)所存储的数量,比在一次对华战争中所要消耗的还要多。”在一篇题为《朝鲜和她的邻居》报道中又说:“(日本)比中国人更清楚地知道,(中国)每省可以抽调多少人出来作战。”


    ——《帝国主义侵华史》

材料二   1894年11月22日,我与总署晤谈一次,我问他们是否能够支持这个战争,他们说他们不能够了。我说:你们有士兵二万五千人在北京没事做。他们答称,那些士兵不能够打仗,中国军队的目的不是作战,而是威胁老百姓。我于是说:假若确信再战没有好处的话,应当议和。他们说:自然他们希望议和,但是由于不能和日本通信,他们怎么办到呢?我回答说:假若授权于我,我可以经由我们驻东京公使谭思先生进行商谈。他们高兴了,请求我们立即照办。


    ——美国驻华公使田贝论中日战争

材料三   痛诫!吾台民,从此不得为大清国之民也!吾大清皇帝何尝弃吾台民哉!有臣焉,大学士李鸿章也,刑部尚书孙毓文也,吏部侍郎徐用仪也。……又将关系七省门户之台湾,海外二百余年戴天不二之台湾,列祖列宗深仁厚泽不使一夫失所之台湾,全输之倭奴!


    ——《台湾人民抗战檄文》

材料四   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在太平洋所夺得的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


——《开罗宣言》

请完成: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战败的原因。


(2)材料三台湾人民发布“檄文”的背景是什么?“檄文”表达了台湾人民怎样的情感?


(3)材料四《开罗宣言》中的内容说明了什么?


(4)通过上述材料你获得怎样的认识?


     老蒋点题:本题考核对甲午战前中日双方的情况以及国际社会对台湾归属的法理认识。


答案:


(1)日本侵华早有预谋,进行了充分的军事准备,而且对中国状况了如指掌;清政府依靠列强,妥协求和,军队战斗力不强。


(2)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马关条约》割台湾给日本。表达了台湾民众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对卖国贼的愤恨之情。


(3)国际社会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应归还中国。


(4)认识: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党今后的任务是“要以我们的军队来发展土地革命”。实现这一斗争策略的具体方针是:第一,要更加注意与资产阶级争领导权;第二,要由下而上地注意争取群众;第三,要在暴动中组织共【和谐】产【和谐】党人占多数的、工农民权独裁的临时革命政府。


                                          ——瞿秋白在“八七会议”上的报告

    材料二  中共中央再次郑重向全国宣言:


    一、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实现而奋斗。 


    二、取消一切推翻国【和谐】民【和谐】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


    三、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


    四、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


                                         ——《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材料三  我全民族面前的重大任务是:巩固国内团结,保证国内和平,实现民主,改善民生,以便在和平、民主、团结的基础上,实现全国的统一,建设独立自主与富强的新中国,并协同英、美、苏及一切盟邦巩固国际间的持久和平。   


    我们必须坚持和平、民主、团结,为独立、自由、富强的新中国而奋斗!


                                   ——1945年8月25日发表的《对于目前时局的宣言》

    材料四  中共方面……表示迅速将其所领导下散布在广东、浙江、苏南、皖南、皖中、湖南、湖北、河南(豫北不在内)各地之部队,由上述地区,依次撤退,应整编的军队调至陇海路以北及苏北皖北的解放区集中。


                                       ——《双十协定》

    (1)材料一体现出革命发展的倾向是什么?这种倾向对中国革命的影响是什么?


    (2)材料二所强调的中心任务是否脱离了中共二大的精神?请说明你的理由。从材料一到材料二的变化,你认为中国共【和谐】产【和谐】党自身有何发展?说明你的理由。   


    (3)据材料三归纳中国共【和谐】产【和谐】党提出“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的目的。材料四是如何体现材料三的精神的?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中国共【和谐】产【和谐】党的做法产生了哪些积极的影响?


(4)通过以上材料,你得出的认识是什么?


老蒋点题:第(1)问将材料提供的信息与所学知识相联系回答革命发展的倾向,然后结合此后中共所犯的错误回答对中国革命的影响。第(2)问首先要仔细理解材料二提到的宣言的性质,与中共二大的精神相对照作出判断,然后将两则材料放到当时的背景下思考,从党的政策变化的依据上入手进行分析。第(3)问要注意综合分析当时的政治局面回答。第(4)问要紧紧围绕材料谈认识,还要注意和前三问的答案相结合。


答案:


(1)倾向:中共与资产阶级争夺领导权,将资产阶级作为革命的对象。影响:缩小了革命阵营,增加了革命的难度,埋下了“左”倾错误的祸根。


(2)是否脱离:没有。理由:民族独立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之一,是当时最主要的任务。发展:中国共【和谐】产【和谐】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理由:中国共【和谐】产【和谐】党能依据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调整政策,推动革命事业深入发展。


(3)目的:实现中国的独立、自由、富强;巩固世界的持久和平。体现:让出八个解放区,收拢整编领导下的军队。积极影响:显示了中国共【和谐】产【和谐】党争取和平、民主的诚意和团结精神,赢得了全国人民的信任和拥护,取得了政治上的主动;避免了革命力量的过于分散,为将来的斗争奠定了基础。


4)中国共【和谐】产【和谐】党始终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己任,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斗争策略,在斗争中走向成熟。


由Mr.老蒋于2014-02-08, 01:45进行了最后一次编辑,总共编辑了3次
返回页首 向下
http://huigui.999luntan.com
Mr.老蒋
学霸
学霸
Mr.老蒋


帖子数 : 342
注册日期 : 14-01-20
年龄 : 36
地点 : 广州·白云山

广东高考历史总复习绿色通道材料题解析 Empty
帖子主题: 回复: 广东高考历史总复习绿色通道材料题解析   广东高考历史总复习绿色通道材料题解析 Icon_minitime2014-02-08, 01:25

专题五 中国现代政治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双方声明:中美两国……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


  ——摘自1972年中美上海《联合公报》

  材料二    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惟一合法政府……(中美双方一致同意)任何一方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势力。


  ——摘自1979年中美建交《联合公报》

  材料三   两国政府重申上海公报和建交公报中双方一致同意的各项原则。


  ——摘自1982年中美《联合公报》

  材料四   美国决定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是基于台湾的前途将通过和平方式决定这样的期望……向台湾出售防御性武器……总统或美国政府的任何机构同台湾进行的计划、交易和其他往来……通过美国在台协会……去办理和进行。


  ——摘自1979年美国《与台湾关系法》

  请回答:


  (1)材料二比材料一在内容上有何重要发展?两个公报的意义何在?


  (2)根据材料一、二、三,说明美国两党对华政策的基本立场是否一致?


  (3)根据材料三,说明这三个公报对发展中美关系的作用。


  (4)根据上述材料,说明我们为什么坚决反对美国的《与台湾关系法》。


  老蒋点题:本题为内涵式为主的材料解析题,涉及中、美三个公报和美国单方面制定的《与台湾关系法》。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和比较材料异同的能力。回答第一问应比较材料二与材料一的不同内容与相同意义。要提取有效信息,要注意到其内容和意义不同,分两个层次,一个仅就中美关系而言,一个涉及地区和世界霸权斗争。回答(2)、(3)两问应分析三个公报的相同本质。回答(4)问应比较出《与台湾关系法》和中美三个公报的不同内容及影响。


  答案:


  (1)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惟一合法政府。两个公报的发表,标志着中美之间敌对关系结束,开始实现正常化。(2)是一致的。(3)提供了双方确认的原则基础。(4)材料四表明,《与台湾关系法》严重违背了中美联合公报的原则,粗暴干涉了中国内政;该法是美国单方面制定的国内法,对中国没有约束力,而中美联合公报是以国际关系和两国关系准则为依据的。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49年11月25日和1950年1月8日,周恩来外长两次致电联合国秘书长赖伊和联大主席慕洛,声明“驱蒋纳我”的立场,中国开始了争取恢复在联合国代表权的斗争。


  材料二    在1951年11月的第六届联大上,美国借口“中国侵略朝鲜”提出“延期讨论”中国合法席位的提案。在以后的九届联大期间,美国一直以此为借口阻挠中国代表权问题的解决。


  材料三    中国恢复在联大的合法席位后,美国驻联合国大使不得不承认:“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集团在美国威望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


  请回答:


  (1)材料一表明新中国成立时,提出什么政治要求?为什么没有实现?


  (2)材料二“中国侵略朝鲜”问题的实质是什么?


  (3)材料三中,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被认为是“历史的转折”,如何理解?


  答案:


  (1)新中国成立后,声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提出驱除国【和谐】民【和谐】党集团,恢复中国在联合国代表权的要求。美国以“时机不成熟”为由,拒绝讨论新中国的提案。


  (2)“中国侵略朝鲜”是美国对中国的污蔑。抗美援朝是为了打击美国对朝鲜的侵略并保卫中国。


(3)中国取得的胜利,表明中国的外交活动打破了美国等国家的阻挠;联合国中第三世界国家力量日益壮大,已经不是少数西方国家一统天下的时代了。美国自二战以来称霸世界的地位受到动摇。因此,中国的胜利是历史的转折。


专题六 中国近代经济

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齐都临淄两汉时期仍然是一个非常繁华的大都市。西汉齐都人主父偃说:“齐临淄十万户,市租千金,人众殷富,巨于长安。”《索隐》注曰“市租谓所卖之物出税,日得千金,言齐人众而且富也。”


    材料二  据《清代刑部抄挡》记载,嘉庆年间,在淄川的煤矿,有矿主康甫得雇佣佣工李斯孔入煤场工作,议明每日工价京钱250文。


材料三  1887年5月,李鸿章上奏朝廷,建议开办淄川铅矿。1887年,山东巡抚张曜又主持开办了淄川煤矿。第二年开始少量机器进行开采。


材料四   德国成立的山东矿务公司是外国资本在中国经营的著名煤矿之一。无论机械化程度,还是资金规模与煤产量,都在全国各煤矿中占主要地位。由于淄川煤矿储量丰富,煤质和煤层都很好,德国矿务决定重点开发淄川煤矿。为了加快煤炭外运,淄川煤矿还修筑了通往淄川车站的铁路支线,使煤炭可以经铁路直接运往青岛。


    (1)据材料一,分析两汉时期淄博经济发展的突出特点。


    (2)材料二反映出淄博经济出现了什么新现象?明清时期,小说创作蓬勃发展,当时淄博地区的短篇小说家是谁?其代表作是什么?


    (3)材料三、四反映淄博经济发展的新特点有哪些?


    (4)概括分析材料三、四所反映的中国经济领域新现象所产生的影响。


老蒋点题:本题以淄博在中国古代和近代的发展过程命题,很好的体现了各地高考的特点和要求,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回答时注意提炼材料中的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注意和时代背景相结合。


答案:


(1)商业发达。


    (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蒲松龄,《聊斋志异》。


    (3)政府开办矿业,使用机器生产;外国资本进入。(答出2点即可)


(4)新式矿业的发展,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列强对华资本输出,一方面进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另一方面则压制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加速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2、读“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曲线”图:





 请回答:


  (1)根据图表,概括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过程及趋势。


  (2)分析图中M处处于发展最高峰的原因。


  (3)近代前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


  老蒋点题: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题干材料要求归纳民族工业发展的演变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分析。


  答案:


  (1)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19世纪末得到初步发展,“一战”期间发展到顶峰,以后呈下降趋势,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消失。


  (2)图中M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到顶峰。原因:辛亥革命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些障碍;“实业救国”思潮激励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工业;“一战”期间,欧洲帝国主义国家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资产阶级掀起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推翻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粉碎复辟帝制,宣传民主科学,促进了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规律技巧: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历来是高考考查的重点。考查点主要集中在民国初年的进一步发展,包括发展的原因、概况、结果、认识等。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张謇深知于此时(1913年)出任主管全国农工商各业的农商总长责任重大,举步艰难,前途难卜,他自己表述出任农商总长时的心态说:“盖际此时艰,不敢不出,勉尽国民一分子义务。然外观时事,内忖精力,此义务能尽到几分,能收几分之效,以报我国人期望之万一,则毫无把握。……所可以告国人者,惟矢此勤勤恳恳之心,与国务院诸君,交成职责而已。”


  ——据虞和平《张謇与民国初年的经济体制改革》

  材料二   中国的资本主义近代工业,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到1911年的五十年间,投资万元以上的厂矿约700多个,资本总额1.3亿元左右。而1912年至1919年八年间,建成厂矿470多个,投资9500万元,加上原有企业的扩建,新增资本达1.3亿元以上,八年超过了过去的40多年。


  ——据《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材料三   (1915年)张謇最终虽然不无遗憾地离开了农商总长的职位,但他任职时的所作所为,为其在职时期,乃至此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经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们不可以其自谦之词:“内不过条例(即制定经济法规),外不过验场(各种试验场)”,“日在官署画诺纸尾”,而低估张謇对中国经济早期现代化所作出的贡献。


  ——据虞和平:《张謇与民国初年的经济体制改革》

  请回答:


  (1)从当时中国社会状况分析,张謇为什么说出“此义务能尽到几分,能收几分之效,以报我国人期望之万一,则毫无把握”这样的话?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张謇出任农商总长(1913~1915)前后,民族经济取得了哪些发展?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謇对中国经济早期现代化所作出的贡献。


  答案:


  (1)中国社会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局动荡;封建势力还很强大;中国还没有摆脱外国的控制;小农经济依然占主导地位;科技教育落后等。(答出4点即可,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轻工业得到较快发展,其中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出现了一批著名的实业家;工矿业得到一定发展。(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3)作为农商总长时期的贡献:制定经济法规,设立各种试验场,为民族经济发展制定规划等。(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实践贡献:亲身实践“实业救国”思想,成功创办一系列近代企业,成为民族工业的楷模。(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专题七 中国现代经济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50—1956年我国工业中各种经济成分的变化情况(以工业总产值为100,不包括手工业)


 





材料二  全国私营企业发展速度(1992—1997年)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出我国经济成分有何重大变化?结合新中国的经济政策分析造成这些重大变化的原因。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


  (3)中国共【和谐】产【和谐】党制定经济政策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老蒋点题:(1)问应首先明确经济成分的组成,进而根据材料分析变化状况;原因则要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回答。(2)问要紧扣私营企业这一问题,分析图表信息的变化。(3)问要对(1)(2)两问的问题进行深化升华,形成理性认识。


  答案:


  (1)变化:1950-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所占比重迅速增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所占比重逐渐缩小并最终消失。原因:建国初期,人民政府没收官僚资本,并接受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1953-1956年的三大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


  (2)现象:20世纪末,我国私营企业迅速发展。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城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十四大”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3)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抓住不同时期的主要矛盾。


规律技巧:本题从建国后我国存在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的两个历史时期着眼,要求进一步解释其具体由来,并分析原因。问题层层深入,对概述、分析、归纳、比较等能力有相当高的要求。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下面是为提交中共八大开会讨论,中央有关部门先后提出的3份“二五”计划中关于粮、棉、钢产量在1962年应达到的指标:


先后提出 的方案

粮产量(亿斤)

棉产量(万担)

钢产量(万吨)

1

1955年夏

4 600

4 300

1 100

2

1956年1月

6 400

7 000

1 500

3

1956年8月

5 000

4 800

1 050~1 200

材料二   1956年2月,周恩来在国务院会议上讲话:“现在有点急躁的苗头,这需要注意,社会主义积极性不可损害,但超过实际可能和没有根据的事,不要乱提,不要乱加快。否则就很危险……绝不要提出提早完成工业化的口号。冷静地算一算,确实不能提。”


  材料三   1956年7月17日,周恩来在国务院会议上指出:“计划必须建立在平稳和可靠的基础上,计算生产能力,除人力条件外,还必须考虑到物资与其他条件。”


  材料四   1957年4月30日,毛【和谐】泽【和谐】东与民主党派负责人谈话时说:“我的脑子开始也有点好大喜功,去年三四月间才开始变化,找了三十几个部的同志谈话,以后在最高国务会议上讲了十大关系。”


  ——《中国共【和谐】产【和谐】党的七十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说明1、2、3三个方案中粮、棉、钢产量指标变化情况。


  (2)结合上述材料,分析“二五”计划酝酿过程中指标起落变化的原因。


  (3)从“二五”计划酝酿到“十大关系”、中共“八大”经济建设方针的提出,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解析(1)问应结合材料解答。(2)问应从时代背景角度分析。(3)问要结合相关规律、哲理回答。


  答案:


  (1)第一个方案指标较低,第二个方案大幅度提高,第三个又降低,比较适中。


  (2)原因:1955年底,三大改造进入高潮,一些领导干部在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上出现急躁冒进情绪,希望加快经济建设的步伐,提早完成工业化,因此出现加快建设速度的第二个方案。后来,周恩来等同志反对冒进,力主制定计划要实事求是,不能超越现实物质条件,因此出现放慢建设速度的第三个方案。


  (3)启示:①制定经济计划既不能保守,也不能冒进,要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②要依靠集体智慧,从实际情况出发,在实践中探索,一旦有误要及时纠正。


  规律技巧:材料题一定要注意分清问题类型,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的题目与直接据材料分析的题目是不一样的。


3、200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的30周年。30年来,改革开放给我国带来了深刻的社会变化。根据相关知识回答:


  (1)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改革开放开始的标志,这次会议作出的战略决策是什么?


  (2)30年的改革以1992年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1992年前后,对内改革的重心有什么不同?推动重心发生转变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3)30年来,对外开放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历程。请完成下表。


措施

典型代表

意义

建立经济特区

深圳特区、珠海特区等







 


 





有力地增强了中国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的活力

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加快了对外开放的步伐,有力地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老蒋点题:本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2008年正好是改革开放30周年。题目本身并不难,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


  答案:


  (1)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2)1992年前:改革原有的经济体制中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1992年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关键因素: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


  (3)①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②开放14个沿海城市。③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经济开放区(举出两个即可)。


  误区警示: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工作重心发生转移,开始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1992年前主要改革旧的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因素,而1992年后开始全面推向市场经济,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时期。对外开放基本格局的形成是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第二问最容易错,主要原因是1992年前的改革具体内容表述不清,关键因素会答出中共十四大的召开,这次会议是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而转变的关键应是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它是起点。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

  材料二   为什么一谈市场就说是资本主义,只有计划才是社会主义呢?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是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


  ——《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方法》

  材料三   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别不在于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经济。


  ——《善于利用时机解决发展问题》

  材料四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除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1992年“南方谈话”

  请回答:


  (1)概括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包含的基本思想。


  (2)对比材料三、四和材料一、二,文中阐述的思想又有什么发展?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3)根据以上材料指出,邓小平的言论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方针是否一致?为什么?


  老蒋点题:解答第(1)问和第(2)问的关键是结合所要解答的问题,在仔细阅读和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全面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第(3)问则应在回顾教材中有关十一届三中全会具体内容的基础上,理解和把握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精髓,并与邓小平的思想进行比较,从而得出答案。


  答案:


  (1)否定以计划与市场作为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准,初步提出用市场方法发展生产力。


  (2)发展:进一步明确地提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不在于计划和市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思想。说明:邓小平理论在实践中得到发展。


  (3)观点:一致。理由:邓小平这些言论的中心内容是解放生产力,符合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政策。


误区警示:解答第(1)问时,容易出现的错误是漏答“初步提出用市场方法发展生产力”;解答第(2)问时,容易出现的错误主要是只能回答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主要是因为没有全面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解答第(3)问时,往往对理由的阐述不够确切,大谈特谈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却没有从具体内容中抽象出实质思想。所以在平时的学习中,应该养成全面考虑问题的习惯,从而避免漏答的错误。


5.读下列材料:








  请回答:


  (1)判断图①、③、④各反映的历史时代?


  (2)图③的着装一时成为中国时尚,可能是受到当时中国对外关系的哪两件重大历史事件或政策的影响?


  (3)图②与图①相比,图⑤与图④相比,说明图②、图⑤服装发生变化的政治和思想根源分别是什么?


  老蒋点题:本题主要从图片材料中获取信息,第(1)问主要回答不同时期的不同服饰变化;第(2)问服饰的变化受到国际环境的影响,回答当时中国与苏联的关系;第(3)问服饰的变化主要受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图②的变化在政治上主要是辛亥革命,思想上受民主共和思想的影响;图⑤主要是改革开放后,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答案:


  (1)①、③、④分别反映的是清朝(答清朝的某个时段也给分)、新中国建立初期和文革时期。


  (2)《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或中苏结盟);“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3)图②: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封建专制制度。思想上: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潮的影响。图⑤:政治上:文【和谐】化【和谐】大【和谐】革【和谐】命结束后,不再搞以阶级斗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或答民主政治得到发展)。思想上:改革开放,打破个人崇拜,思想获得了解放,审美多元化。(言之有理即给分)


  误区警示:第(1)问要记清服装流行的年代,避免时间的混淆;第(2)问要注意服装的流行要与当时的政治形势相联系,不要单独的割裂开来;第(3)问主要回答服饰的变迁带来的影响,回答时要考虑全面,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进行考虑。


6、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就不断追溯着强国之梦和探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文明在连续、未间断地发展了五千年后仍然绽出新枝,在16世纪后,并继续同世界其他文明,特别是欧洲文明,进行着交往,作出了贡献。但是,世界文明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即一种先进文明(资本主义文明)以“生存威胁”迫使其他文明(无论是强势文明还是弱势文明)不得不仿效它……18世纪中叶以后,这个古老的文明受到西方……现代工业文明的咄咄逼人的压力。这种压力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有的手段……迫使中华文明不得不经常地在“生存或灭亡”之间彷徨。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压力下,中华文明面临着“生存或灭亡”的选择,先进的中国人作出了怎样的选择?请以鸦片战争后到五四运动前的史实加以说明。


  材料二   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和建设,新中国不仅赢得了政治上的独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已经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和谐】产【和谐】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确立和坚持,而且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工业化从无到有的问题……一些尖端科学技术领域的重要成就,显示了中国丰厚的智力资源。


  ——《复兴之路》解说词

  (2)根据材料二,概括说明新中国“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和建设”在哪些方面为当代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材料三   如果说20世纪止于1989年,那么21世纪始于1978年……为什么是1978年?因为那一年,邓小平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这项政策开创了中国经济年均增长率达两位数的新时代,为中国带来了重大变革……虽然1978年离现在并不遥远,但我们已经沿着这条创造一个全新世界的道路走得很远。


  ——英国《卫报》马丁·雅克

  (3)马丁·雅克提出“21世纪始于1978年”,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解释21世纪的中华文明在汲取世界文明的过程中与1978年前的中国相比有何变化。


  材料四   100年是漫长的也是短暂的,在人类告别风云变幻的20世纪时中国告别了这个世纪曾经的苦难,经过100多年的求索与奋斗,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中国以新的面貌融入了世界。世纪跨越,中国人跨越的绝不仅仅是一个时间的节点,伴随着国家一起迈入21世纪的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


  ——《复兴之路》解说词

  (4)结合上述材料,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民族复兴发展道路的选择上进行过哪两次成功的实践和探索。


  (5)综上所述,谈谈你对中华文明在近现代中华民族复兴发展中的认识。


  老蒋点题:(1)题眼揭秘从材料一中的“先进文明(资本主义文明)以‘生存威胁’迫使其他文明(无论是强势文明还是弱势文明)不得不仿效它”“现代工业文明的咄咄逼人的压力……迫使中华文明不得不经常地在‘生存或灭亡’之间彷徨”等关键信息中可以得出,近代中国人面对西方工业文明的压力是如何选择的,回忆近代列强侵华时中国人的抗争、探索史实,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说明。作答时要注意“西方工业文明”“生存或灭亡”“先进的中国人”“鸦片战争后到五四运动前”等关键信息,特别要注意答出反抗、学习西方、自强、改革、革命、民主与科学等关键词。


  (2)题眼揭秘本问的答案其实就蕴涵在材料中,作答的时候不需要回忆所学知识,只要仔细阅读材料,据设问中的“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和建设”,提取关键信息“国家制度已经建立”“国民经济体系”“尖端科学技术”,就能得出答案。


  (3)题眼揭秘本问回答的角度在材料中很明显,如材料三中的“1978年”“21世纪”“改革开放政策”等,作答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这几个关键信息。同时要注意设问中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21世纪的中华文明在汲取世界文明”“变化”等。将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与设问的关键限定结合起来,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回答,要突出中国21世纪汲取世界文明的变化。


  (4)题眼揭秘本问看起来似乎不需要结合材料就可以作答,其实不然,在材料中同样隐含着答案的信息,如材料四中的“中国告别了这个世纪曾经的苦难”“中国以新的面貌融入了世界”等,这主要是提示我们不要简单地套用三次历史性巨变的相关内容作答。要根据设问中的“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民族复兴发展道路的选择上……成功的实践和探索”等关键信息作答。


  (5)题眼揭秘对于此类问题,一要从宏观上把握四则材料反映的主题;二要紧扣设问“对中华文明在近现代中华民族复兴发展中的认识”,从中华文明复兴和汲取世界文明、继承与发展创新等角度进行回答。


  答案:


  (1)武装反抗外国入侵,维护民族独立;近代地主阶级“开眼看世界”,开启近代中国学习西方、谋求独立自强之先河;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积极学习西方的先进政治制度;新文化运动积极传播民主和科学思想。


  (2)政治基础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答出具体政治制度也给分);经济(或物质)基础是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答出“一五”计划,初步建立起工业体系也给分);科技(或技术)基础是尖端科学技术领域取得重大成就。


  (3)在政治上以政府为主导,形成全面对外开放的格局;在经济上吸收、利用外资,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方法,融入经济全球化浪潮(发展市场经济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也可);在精神文明方面进入信息时代,外来文化融入民众日常生活。


  (4)完成三大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实行改革开放,开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5)中华文明在近现代经历了不断遭受打击、不断汲取外来文明、与时俱进的发展过程;中华文明只有在民族独立的前提下,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不断创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从而增强自身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说明:历史非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评价、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命题多是源于教材但又高于教材,因此要先审清题目,弄清命题的意图和考查的方向,同时要结合教材阅读材料,提高阅读材料的能力。将所学知识进行迁移。将材料与所学知识结合起来,抓住材料的有效信息.寻找关键词。这需要我们平时灵活掌握所学知识,树立“基础知识是关键”的思想意识,通过融会贯通,提高自己解题的灵活性和变通性,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返回页首 向下
http://huigui.999luntan.com
Mr.老蒋
学霸
学霸
Mr.老蒋


帖子数 : 342
注册日期 : 14-01-20
年龄 : 36
地点 : 广州·白云山

广东高考历史总复习绿色通道材料题解析 Empty
帖子主题: 回复: 广东高考历史总复习绿色通道材料题解析   广东高考历史总复习绿色通道材料题解析 Icon_minitime2014-02-08, 01:49

专题八 中国近现代文化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即以船炮而言,本为防海必需之物,虽一时难以猝办,而为长久计,亦不得不先事筹雏。……从此制炮必求极利,造船必求极坚,似经费可以酌筹,即裨益实非浅鲜矣。


  ——林则徐《密陈夷务不能歇手折》

  材料二    既款之后(款:《南京条约》的赔款。这里指鸦片战争中清朝的失败),则宜师夷长技以制夷,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魏源《海国图志》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指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的社会背景和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的进步性和思想认识上的局限性。


  老蒋点题:第(1)问,应从封建统治的危机和民族危机的加深等方面分析背景,从“师夷”和“制夷”两个方面分析内容。第(2)问,联系民族危机和从“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的内容,分析其爱国性和局限性。


  答案:


  (1)背景:在鸦片战争爆发之前,清朝国势日趋衰落,社会矛盾日益尖锐。但大多数读书人依然埋头在经书中寻章摘句,远离社会现实;统治者也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不能自拔。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的有识之士被西方洋枪洋炮惊醒,开始睁眼看世界。内容:学习西方的长处,抵抗西方的侵略,战胜敌人。


  (2)“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核心是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这在当时是爱国的、进步的,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目的。这对于当时知识界解放思想,向西方学习有重要的启迪作用。但是它主要集中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武器方面,没有看到中国封建制度的落后性。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孔子与宪法,互不相涉也。吾今于此标题,宁非怪诞之尤?然于怪诞标题之前,久已有怪诞之事实发现。……怪诞之事实者何在?则宪法草案中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之大本”之事是也。


  ——李大钊《孔子与宪法》

  材料二  西洋人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许多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青年杂志罪案之答辩书》

  请回答:


  (1)材料一所说的“怪诞之事实”发生在谁统治中国的时候?这种“怪诞之事”说明当时的统治者在文化领域推行什么政策?产生了什么影响?


  (2)材料二中的“德、赛两先生”的含义是什么?


  (3)西洋人“闹了哪些事”才到了光明世界?


  (4)中国的“一切黑暗”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5)材料二中作者的进步性和局限性是什么?


  老蒋点题:认真阅读材料后并根据材料的出处,即可知其为新文化代表人物的言论,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答案:


  (1)袁世凯。推行“尊孔复古”的反动政策。产生的影响是在社会上出现了复古主义逆流。


  (2)“德先生”指民主;“赛先生”指科学。


  (3)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等。


  (4)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主义对中国的统治和军阀割据造成的灾难。


  (5)主张民主、科学,敢于斗争是其进步性;其局限性在于他认为西方的民主、科学能救治一切黑暗,存在绝对化倾向。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族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孙中山《民报·发刊词》

  材料二  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运用历史和政治学科知识回答:


  (1)结合两段材料,说明“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社会革命”的内容是什么。孙中山为什么主张进行这三种革命?


  (2)结合材料一说明,孙中山以什么为借鉴,提出“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他想以此解决中国社会的什么问题。


  (3)“民族”的含义和基本特征是什么?孙中山所指的“民族”是哪一民族?


  老蒋点题:此题从历史、政治两学科提出问题。主要涉及到对社会革命、民族问题的理解,意在测试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答案:


  (1)民族革命是指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走狗清王朝的统治。只有通过民族革命,才能摆脱满清的民族压迫和帝国主义外来侵略。政治革命是推翻封建主义,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只有这样才能铲除君主专制政体。社会革命是指平均地权,只有这样才能解决革命后贫富两极分化的现象。


  (2)孙中山以欧美为借鉴,提出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他想以此解决中国未来资本主义社会将会出现的严重财富不均和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矛盾对立的问题。


  (3)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稳定的人们的共同体。共同语言、共同地区、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是民族的基本特征。孙中山所指的“民族”是中华民族,该题旨在考查学生区别不同历史概念的比较能力,要求学生对君主立宪政体和民主共和政体能够准确理解。从而理解资产阶级的权力通过不同的政体形成才能获得。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毛【和谐】泽【和谐】东的最伟大功绩在于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毛【和谐】泽【和谐】东的最大愿望在于使中华民族实现伟大的复兴,毛【和谐】泽【和谐】东的最大贡献就在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毛【和谐】泽【和谐】东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材料二   邓小平作为中国共【和谐】产【和谐】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继承和发展了毛【和谐】泽【和谐】东思想,从而形成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材料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主义、毛【和谐】泽【和谐】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同时,又是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最新成果。从毛【和谐】泽【和谐】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发展过程来看,坚持以反映时代特征和实践要求的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并根据实践的新鲜经验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是中国共【和谐】产【和谐】党始终保持先进性,不断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毛【和谐】泽【和谐】东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实践的光辉典范是什么?


  (2)据材料二概括邓小平理论论述的最根本问题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毛【和谐】泽【和谐】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有何相同之处。


  老蒋点题:解答问题(1)的关键是抓住“中国革命”“光辉典范”等限制语,准确作答;问题(2)从材料中可以直接概括;问题(3)必须将三则材料比较后,抽象出三者的相同之处方可作答。


  答案:


  (1)“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2)落后的中国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


  (3)一切从国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如其心圣人之心,行圣人之行,以孝悌忠信为德,以尊主庇民为政,虽朝运汽轮,夕驰铁路,无害为圣人之徒也。


  ——张之洞《劝学篇》

  材料二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

  材料三   毛【和谐】泽【和谐】东曾说:“我第二次到北京期间,读了许多关于俄国所发生的事件的文章,我接受马克思主义以后,就一直没有动摇过……我已经在理论上和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而且从此我也自认为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西学”指什么?洋务派是如何实践其思想主张的?


  (2)在中国,陈独秀等先进的中国人以“德”、“赛”两先生为口号开展的运动产生了怎样的进步影响?


  (3)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毛【和谐】泽【和谐】东是如何实践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举一例说明。在中共七大上,毛【和谐】泽【和谐】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毛【和谐】泽【和谐】东思想的精髓是什么?


  (4)某校一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准备对上述材料所反映的问题进行研究,请你为该小组确定一个研究主题,并提供至少两种获取相关研究资料的方法。


  老蒋点题:只要熟练掌握了近现代中国思想理论的发展脉络,前三个问题都比较容易解决。第四个问题属于开放性试题,主要考查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答案:


  (1)指西方文化,主要指近代西方科学技术。自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


  (2)新文化运动猛烈地冲击了中国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和政治意识,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民主与科学得到弘扬,形成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也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3)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精髓: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4)向西方学习初探(探寻强国之路)。(该问是开放性、探究性题目,只要切合上述材料即可)方法:查阅文献资料,求教专家、学者,网络搜索等。


6、阅读下列材料,运用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和这些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回答问题。注意,仅仅对问题作“是”“否”式的判断是不给分的,应当解释或论证你的判断。


  材料一  “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


  ——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6月

  (1)孙中山上书李鸿章的目的是什么?日本“维新之政”“大有可观”的成就有哪些?


  材料二  “革命为惟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 1903年12月13日

  (2)与材料一相比较,就改造中国的方法和目的而言,1903年孙中山的思想有了哪两个显著的变化?


  材料三  “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和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俄国虽迟我革命,而已成功;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失败。”


  ——孙中山《国【和谐】民【和谐】党改组问题》1924年1月

  (3)造成辛亥革命后13年中国政治、社会黑暗腐【和谐】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俄国革命和当时的中国革命有什么本质区别?


  材料四  “我已嘱国【和谐】民【和谐】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缚。为达到此目的起见,我已命国【和谐】民【和谐】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


  ——孙中山《致苏俄遗书》1925年3月

  (4)为了这场“民族革命”,孙中山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中,在思想、政治和方针政策上有何重大发展?促成孙中山这些重大发展的客观原因是什么?


  综合材料一至四,并运用你的历史知识,对孙中山作一最简要的评价。


  老蒋点题:本题为材料分析论证题。该题选取了反映孙中山不断进取、不断发展的四段材料,折射出孙中山由维新变法--资产阶级革命--联俄联共,顺应时代潮流,不断进取的人生轨迹。突出考查材料处理和分析、综合、归纳、评价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回答第(1)问时,首先根据时间、上书对象和材料的有效信息,从主张维新变法方面进行回答。其次,对日本明治维新从资本主义发展和摆脱民族危机方面进行概括。根据材料二,并联系相关史实,从革命方式和革命目标方面。阐明孙中山的变化。根据材料三所提供的时间信息(1924年)联系中国社会状况,说明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压榨,造成了中国社会的黑暗,腐【和谐】败。从革命性质方面,概括出俄国革命与中国革命的区别。材料四反映了孙中山晚年,提出新三民主义,接受苏俄和共【和谐】产【和谐】党帮助,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一系列主张。回答此问时,可根据材料,并联系有关史实进行回答。评价:要根据四则材料所反映的孙中山思想变化,结合相关历史知识,对孙中山一生追求进步,献身中国民主革命等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答案:


  (1)上书李鸿章的目的是:希望通过李鸿章,使清政府变法维新,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或达到国家富强的目的)。日本“维新之政”“大有可观”的成就主要有“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挽救了民族危机”。


  (2)孙中山思想的两个显著变化是:方法:以前采用温和的改革(或用“改良”的方法),以后主张革命;目的:以前未主张建立新的政治制度,以后主张建立共和国。


  (3)主要原因:封建军阀统治;帝国主义压榨。本质区别:前者是无产阶级革命;后者是资产阶级革命。


  (4)重大发展:提出了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客观原因:依靠军阀屡遭失败(或国【和谐】民【和谐】党的涣散无力);苏联的帮助(或十月革命的影响);中国共【和谐】产【和谐】党的支持和影响。


对孙中山的评价: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人物,一生坚持民主革命(或是民主革命的先驱);顺应时代潮流,不断进步;最终走上了与共【和谐】产【和谐】党合作之路。


专题九 近代世界政治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主权最终来自人民……统治者的权力是绝对的,但国王们所掌握的权力并非神授。”


  ——17世纪英国启蒙思想家霍布斯

  材料二    洛克对霍布斯的思想进行了一些修正,认为国家政权不应干涉臣民财产……在政权形式上,他赞成君主立宪制。主张国家的立法权、行政权和处理外交事务权应该分属议会和君主。


  材料三   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


  ——《权利法案》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霍布斯的主要观点。


  (2)与材料二比较,霍布斯的主张有何进步之处?又有何局限性?


  (3)材料三与材料二的主张有何联系?怎样评价英国革命确立的政治体制?


  老蒋点题:本题主要考查君主立宪制的理论基础和形成过程。答题时注意联系材料和《权利法案》的内容。通过阅读材料一中的有效信息得出霍布斯的观点;将材料二与材料一比较得出其观点异同:结合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得出分权理论的实现是通过《权利法案》的颁布,并从进步性上进行客观的评价。


  答案:


  (1)反对君权神授,认为主权来自人民,但不反对君主专制。


  (2)与材料二比较,霍布斯主张国家“主权最终来自人民”,具有进步意义。但霍布斯并不反对君主专制,他认为君权是绝对的。带有明显的封建落后意识。


  (3)材料二主张君主立宪,材料三是对君主立宪的实践。评价: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确立的君主立宪政治体制大大削弱了国王的权力,议会及政府逐步掌握了治理国家的权力。这种政体符合英国国情,结束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使英国走上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道路,有利于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它代表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马克思、恩格斯《共【和谐】产【和谐】党宣言》

  材料二   公社的伟大社会措施就是他本身的存在和工作。它所采取的各项具体措施只能显示出走向属于人民,由人民掌权的政府趋势。


  ——马克思《法兰西内战》

  材料三   从现在起,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中国必须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毛【和谐】泽【和谐】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

  材料四   党的十六大强调必须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党的十【和谐】七【和谐】大报告中说,“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请回答:


  (1)材料一中,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掌握政权的最终目标应该是什么?


  (2)你认为巴黎公社是一个什么性质的政权?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巴黎公社是怎样体现“由人民掌权的政府趋势”的?


   (3)试从政治和经济方面扼要说明新中国成立后是怎样“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


  (4)结合材料四,概括指出新时期以来,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在民主政治建设、经济体制改革、对外政策等方面的突出体现。


  老蒋点题:本题联系执政为民的热点问题,考查了中外历史上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目的、建设政权的举措以及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情况。具体的小问题并不太难,按照题目要求,读懂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作答即可。


  答案:


  (1)发展社会生产力。


  (2)无产阶级政权的伟大尝试;由普选产生最高权力机关、公职人员由选举产生并受选民监督。


(3)经济上:通过三大改造,确立了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政治上召开一届人大,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并规定了走社会主义方向。


  (4)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奉行不结盟政策等。


专题十 现代世界政治

1、阅读材料:


  材料一   从波罗的海的斯德丁(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亚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在这条线的后面,坐落着中欧和东欧古国的都城。华沙、柏林、布拉格、维也纳、布达佩斯、贝尔格莱德、布加勒斯特和索非亚--所有这些名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处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不仅以这种或那种形式屈服于苏联的势力影响,而且还受到莫斯科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


  ——丘吉尔《富尔顿演说》

  材料二   应当指出,丘吉尔先生和他的朋友在这方面非常像希特勒及其同伴。希特勒干他发动战争的勾当,是从散布种族理论开始的,说什么只有讲德语的民族才是最优秀的民族。丘吉尔先生干他发动战争的勾当,也是从散布种族理论开始的,他硬说只有讲英语的民族才是最优秀的民族,负有决定世界命运的使命……英国的种族理论使丘吉尔先生和他的朋友得出这样的结论:讲英语的民族是唯一的最优秀的民族,应当统治世界上的其他民族。


  ——斯大林《关于丘吉尔先生的演说和<真理报>记者的谈话》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丘吉尔的主要观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苏联对《富尔顿演说》的主要反应。


  (3)根据所学知识,归纳材料一和材料二中与事实不符的现象。


  (4)由材料一、二,你能得出哪些结论?


  老蒋点题:本题围绕美苏冷战的主题命题,以新材料的形式出现,所以要注意对材料信息的最大限度的利用,并注意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答案:


  (1)中欧和东欧各国均被苏联的高压所控制。


  (2)认为丘吉尔等同于希特勒,是发动战争的罪魁祸首。


  (3)材料一过分夸大苏联对中欧和东欧各国的控制,忽视他们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材料二过分夸大丘吉尔演讲的危害,因为丘吉尔的演讲没有直接引发侵略战争。


  (4)每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都服从于各国自身利益;过分夸大一些国际言论会引起国际动荡和国际关系恶化等。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欧洲,曾经是人类历史上最惨烈的两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也正因为如此,二战结束后的半个多世纪以来,欧洲人为了实现“统一的欧洲”一直进行着不懈怠的努力。从欧洲煤钢共同体到欧洲联盟,从50年前的6国到明年(2004年)即将实现的25国,从最初仅局限于经济合作到目前的政治、经济、军事一体化,“大欧洲”的宏伟蓝图正一步步地成为现实。


  ——《光明日报》2003年8月5日

  材料二   欧洲的模式是成功的,所以世界其他地区也在仿效,比如拉丁美洲的巴西、乌拉圭、阿根廷、智利等国家正在建立一个名为MERCOSUR(西班牙语)或者MERCOSUI(葡萄牙语)的共同市场。


  ——2003年12月30日伦敦《经济学家》

  材料三   四分五裂的欧洲逐步整合成一个统一体,并对整个世界格局产生了较大影响。通过联合走一体化道路永久避免大规模战争,在欧洲大陆实现稳定和繁荣,并在世界舞台上发挥与实力相当的重要作用是欧盟创始者的愿望,也是几代欧洲各国领导人矢志不渝的追求。


  ——《参考消息》2003年8月14日

  材料四   美学者向美国政府进言,美国对欧政策成功的关键是“不要逼英国在美国和欧盟之间选择”。有英国追随,政治上对美国固然重要,但让英国留在欧盟,更符合美国的利益。因为一旦英国选择美国,英国对欧洲的影响就会丧失,它对美国的意义也就不大了。“英国效应”也许会成为美欧关系浮现“双重遏制”后,欧盟在深化的道路上必须面对的又一大难题。


  ——《中华读书报》2004年1月21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欧洲共同体与欧盟的发展目标有什么变化,为何会有这些变化?


  (2)根据材料二,指出欧洲的模式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3)根据材料三,70年代以来“统一体”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根据材料四,美国对欧盟的发展持什么态度?原因何在?


  老蒋点题:本题所引的材料涉及二战后欧洲一体化的问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分析、比较等能力。第(1)问结合课本内容即可回答。第(2)问要结合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特点来回答。第(3)问涉及经济和政治的关系问题,要从资本主义世界内部和整个世界两个方面来回答问题。第(4)问要阅读材料,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资本主义国家制定对外政策的基本依据来回答问题。


  答案:


  (1)欧共体只是经济合作,而欧盟则是政治、经济、军事一体化。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需要和世界格局变化的影响。


  (2)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区域化。


  (3)70年代形成了三足鼎立局面,削弱了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权;两极格局解体后,成为多极化世界中重要的一极。


  (4)分化、遏制;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


4、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两极格局的瓦解,同20世纪的前两次世界格局的变动有什么不同?这次变动对世界和中国各产生了哪些影响?


  老蒋点题:这是一道深分析、大综合的问题。解题时,首先要明确20世纪的前两次世界格局的变动是什么,然后比较前两次大变动与这次变动的不同。比较时可从变动的方式和变动的决定因素方面去分析。然后再就这次变动对世界、中国的影响逐一归纳。对世界的影响要从政治局势和经济形势两方面去思考;对中国的影响要从机遇(有利方面)和挑战(不利方面)去分析。


  答案:


  (1)不同:20世纪的前两次世界格局的变动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战打破了同盟国和协约国对峙的局面,第二次世界大战打破了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80年代末90年代初两极格局的瓦解是20世纪第三次国际格局的大变动。它与前两次变动的不同在于:①是在没有发生世界大战的情况下出现的;②各国国际地位的变化不是通过将战胜国的意志强加给战败国;③新格局的确立要通过斗争和妥协实现,但根本取决于各国综合国力的强弱。


  (2)影响:政治局势:世界形势出现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局面。总趋势是走向缓和;国际力量对比发生变化,社会主义力量受挫;造成第三世界一些国家政局混乱,但有利于第三世界国家振兴民族经济。经济形势:加速了世界经济多极化进程;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趋势同时加强;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利地位。


(3)中国面临机遇和挑战:①两极格局的瓦解改善了中国的国际环境,中国对国际战略平衡的影响增强,中国在亚太地区政治经济合作体系中的作用举足轻重。②由于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保护主义盛行,中国对外经济面临激烈竞争;经济全球一体化,发达国家经济形势变化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程度的制约;少数发达国家推行强权政治,企图迫使中国放弃社会主义。


专题十一 近代世界的经济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为制造糖酒、蜜糖和食糖而进行的甘蔗生产,与黑奴贸易和贵金属掠夺一起,成为整个16世纪西班牙的巨大财源。西班牙国王偿还了他的巨额外债,并资助了他的战争。国王像发了财的冒险家、贵族、商人一样,从意大利、法国、荷兰、英国的市场采购商品。大量的贵金属像涟漪一般的扩散了。


  ——博德《资本主义史》

  材料二  西欧的资本原始积累有很大部分是来自美洲的金银,这与西班牙的海外殖民地和一定程度上垄断了东方的贸易有关……在对东方的贸易中,西班牙国王要征收20%的贸易税。这样,西班牙就从海外贸易中获得了巨额的财富。但是,西班牙国王却不能保住这些财富。这是因为,首先,西班牙的开支庞大……从海外得来的金银只能作为抵充。其次,西班牙本身没有什么商业和工业基础……西班牙出口的商品主要是呢绒、橄榄油,这些物品的出口根本无法平衡西班牙的进口。在国际贸易中出现的逆差,西班牙就用从美洲获得的金银来弥补。这样,美洲的金银就通过西班牙流到了热那亚、尼德兰、英国、法国和南部德国。海外的财富没有被西班牙用来进行工业和农业建设,却通过西班牙变成其他国家的原始资本,成为欧洲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和依据材料,归纳西班牙是通过哪些方式掠夺殖民地从而使财富流入西班牙的?


  (2)依据材料,说明西班牙掠夺的巨额财富为什么没有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老蒋点题:解答第(1)问时,关键是紧扣设问的要求,以教材中的有关表述为基础,全面阅读材料并最大限度地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从不同角度进行归类总结;第(2)问的解答首先既要明确西班牙处置掠夺财富的方式,又要在此基础上分析这些方式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答案:


  (1)残酷屠杀土著居民和驱使奴隶开采金银;建立大农庄和大种植园;贩卖黑人奴隶,获取巨额利润;垄断东方贸易。


(2)西班牙用掠夺的财富偿还巨额外债,采购大量商品,支付庞大的军事开支,并没有用于发展工农业生产,而使财富流入欧洲其他国家,增加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发展。


2、资本主义的发展对近代以来的世界与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读右图,16世纪开始,欧洲的商路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了北大西洋东岸;20世纪初,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中心逐渐转移到了北大西洋西岸。分别说明上述两次“转移”的原因和影响。





    (2)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生产关系的调整时有发生。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和50年代的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实施了社会改革。试说明上述改革在历史背景、措施手段上的主要共同点。美国的改革对世界资本主义发展有何影响?


  (3)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强行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后,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获得初步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又迎来了“短暂的春天”。试归纳上述两个阶段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共同原因。


  老蒋点题:(1)问要回答两次。首先要明确两次“转移”是哪两次“转移”。第一次“转移”指转移到英国等大西洋沿岸国家,第二次“转移”是指转移到美国。(2)问实际考查了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需要借助政权的力量对经济进行调节和干预,即国家垄断资本主义。(3)问考查了西方列强的侵略对亚非拉被侵略国家的客观积极性,以及亚非拉这些国家为实现国家的独立富强各阶级阶层所做的积极努力。


  答案:


  (1)①新航路的开辟,英国等大西洋沿岸国家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②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国经济迅速崛起,工业跃居世界第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列强开始衰落。美国开始争夺世界霸权。(2)历史背景:经济严重受损。美国遇到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二战后西欧各国经济亟待恢复。措施手段: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影响:为资本主义国家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3)①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不断入侵,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②民族资产阶级倡导商战的实业救国。③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的推动。④政府对兴办实业的政策发生变化。


  总结:本题以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为线索,体现了资本主义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以及中国在这一背景下的状况。解答该题关键在于抓住资本主义发展这条主线,其他问题便迎刃而解。


  (1)问考查了“转移”的原因和影响,应注意贸易和经济中心的转移,原因一般从两方面来考虑,即新的力量的崛起和老的势力的衰落。


  (2)问主要考查了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生产关系的调整情况,应根据当时的具体背景进行分析。


  (3)问回答时,应注意一分为二的分析西方列强对亚非拉的侵略。面对侵略,亚非拉落后国家不同的阶级提出了不同的主张,并积极实践,以图挽救民族危亡,实现国家的独立富强。


3、产生于19世纪的铁路交通在近代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铁路交通的发展不仅促进了人类交通运输的革新,而且在许多方面都产生了较深远的影响。


  材料一   纺织工业、采矿工业和冶金工业的发展引起对改进过的运输工具的需要,这种运输工具可以运送大宗的煤和矿石。……1830年以后。公路和水路受到了铁路的挑战。……将蒸汽机安装在货车上,这方面的主要人物是采矿工程师乔治·斯蒂芬森,他首先利用一辆机车把数辆煤车从矿井拉到泰恩河。1830年,他的机车。火箭号“以平均每小时14哩的速度行驶31哩,将一列火车从利物浦牵引到曼彻斯特。短短数年内,铁路支配了长途运输,能够以比在公路或运河上所可能有的更快的速度和更低廉的成本运送旅客和货物。到1838年,英国已拥有500哩铁路;到1850年,拥有6600哩铁路;到1870年,拥有15500公里铁路。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据材料一,分析铁路运输业在英国诞生的条件。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1830年到1870年,英国铁路运输业获得飞速发展的原因。


材料二  1870—1900年的铁路网(单位:千公里)


  年份

  全世界

  欧洲

  美洲

  亚洲

  非洲

  澳洲

  1870年


  1880年


  1890年


  1900年

    210


    372


    617


    760

    105


    169


    224


    284

    93


    175


    331


    402

    8


    16


    34


    60

    2


    5


    9


    20

    2


    8


    19


    24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2)据材料二,归纳19世纪后半期铁路交通发展的基本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特点的成因。


  老蒋点题:本题主要考查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描述与阐释事物的能力。该题以近现代世界与中国的铁路建设及其影响切入,综合性较强,但设问的点位比较低,难度适中。第(1)问应区别条件和原因,前者侧重于客观上应具备的技术和动力;后者要结合英国政治、经济、社会和铁路自身发展的情况进行分析。回答第(2)问的特点要从表格中提炼相关信息,从世界铁路交通发展的状况方面进行说明;回答成因要结合1870年至1900年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或者世界一体化)的知识进行说明。


  答案:


  (1)条件:工业生产的发展提出了革新运输工具的要求;蒸汽动力的推广是促使铁路运输发展的原因:铁路本身具有速度快、价格低廉的特点;工业革命和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推动了铁路运输的发展;英国的政治民主化改革(代议制的完善)使政局稳定,为铁路交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特点:就全世界来看,铁路交通发展迅速,铁路已延伸到世界各地;就各地区来看,铁路交通的发展极不平衡(欧美地区,特别是美洲地区发展最为迅速,亚、非、澳等地发展落后)。


  成因: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西方列强加紧对外殖民扩张和资本输出,从而带动了铁路交通向全球的延伸;世界各地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各地铁路交通发展的不平衡。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有人在描述20世纪初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的情况时指出,伦敦的居民可以在1911年的某天,一边喝下午茶,一边打电话订购世界上任何产品,想订购多少悉听尊便,并放心地等着这些东西运到自家门口……如果他愿意,他可以利用廉价和舒适的交通工具,立即动身去任何国家,在任何地方都能找到舒适的旅馆……


  材料三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针对经济全球化存在的问题,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曾说:“如果由于害怕全球化的破坏而希望挡回全球化的力量,我认为是不可取的。”古巴前领导人菲德尔·卡斯特罗则认为“由于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经济全球化并没有使广大发展中国家从中受益,反而造成……富国愈富,穷国愈穷”。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哥德堡号”到东方的航路早在15世纪初就已开通,为开辟这条航路做出过贡献的航海家是哪几位?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条航路对世界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促进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的因素有哪些。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的内在动力和外部条件分别是什么?


  (3)世界市场的形成给近代中国带来巨大冲击和影响,简要说明近代中国是如何被迫卷入世界市场的。


  (4)依据材料三,分别归纳克林顿与菲德尔·卡斯特罗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并谈谈你的看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为适应全球化趋势采取了许多积极的应对措施,试举两例加以说明。


  老蒋点题:第(1)问回忆所学知识指出开辟新航路的航海家及新航路开辟的经济影响即可。第(2)问据材料二的有效信息,结合近代列强殖民扩张的史实归纳主要因素;据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归纳出内在动力和外部条件。第(3)问回忆近代列强侵华战争及经济侵略的有关史实进行说明。第(4)问根据材料三的信息归纳克林顿与菲德尔·卡斯特罗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回忆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的应对措施。


  答案:


  (1)迪亚士、达·伽马、麦哲伦。影响:使东西方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


  (2)因素:国际贸易的发展;人口和资本的自由流动;列强的武力威逼。


  内在动力: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外部条件:新航路的开辟和列强的殖民扩张与掠夺。


  (3)列强通过一系列的侵略战争和逼签不平等条约打开中国市场,在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输出资本,使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使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4)认识:克林顿主张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菲德尔·卡斯特罗认为经济全球化的前提是要有一个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看法: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方面我们要顺应这一潮流,另一方面要规避其中的风险,趋利避害。措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逐步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
返回页首 向下
http://huigui.999luntan.com
Mr.老蒋
学霸
学霸
Mr.老蒋


帖子数 : 342
注册日期 : 14-01-20
年龄 : 36
地点 : 广州·白云山

广东高考历史总复习绿色通道材料题解析 Empty
帖子主题: 回复: 广东高考历史总复习绿色通道材料题解析   广东高考历史总复习绿色通道材料题解析 Icon_minitime2014-02-08, 01:54

专题十二 现代世界的经济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市场经济是一种“自然秩序”,它奠基于人的利己主义本性。因为人都是为了追求自身利益而从事商品生产与交换的,被一只“看不见的手”将生产的分工与商品的交换调节起来,使人们彼此满足了需求,从而促进社会的利益。……他们要求让“看不见的手”所造成的“自然秩序”不受干扰地存在,不要用人为的制度去加以控制。政府只需发挥保卫国家的职能,并维持某些公共工程,其余的就该让“看不见的手”去发挥作用。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下卷

  材料二  从30年代经济危机之后,凯恩斯学派在西方世界就大行其道,并且占据了统治地位。这一学派……给资本主义经济开的灵丹妙方是:当经济出现萧条时,通过扩大政府开支、减税和降低银行利率等办法来刺激需求,促进生产繁荣;当出现通货膨胀时,则以减少政府支出、增税和提高利率等措施来抑制通货膨胀的发展。这些办法在相当时期内,收到了一定效果。


  ——王斯德《世界当代史参考资料》

  材料三  里根当选之后(1981年),雄心勃勃,表示要实行少政府(干预)、少开支、少征税、少福利的政策,对美国经济来一番“引人注目的改变”。


  ——王斯德《世界当代史参考资料》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思想?


  (2)与上述思想相比,材料二反映的思想主张有何不同?指出美国20世纪30年代最能体现这一变化的历史事件,并概述其主要内容。


  (3)材料三中,里根政府进行“引人注目的改变”的原因是什么?这一“改变”取得了哪些成效?既然里根政府实行“少开支”政策,为何美国还会出现财政赤字急剧上升的现象?


  老蒋点题:解答该题时注意三则材料的主线:资本主义经济思想的演变,即自由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减弱。


  答案:


  (1)反映了国家不干预经济的思想(答自由放任思想亦可)。


  (2)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罗斯福新政。内容:整顿财政金融体系,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调整农业政策;推行“以工代赈”。


  (3)原因:里根政府认为,对经济过度干预导致通货膨胀和经济停滞(答出“滞胀”亦可)。成效:美国经济开始复苏;此后经济持续增长(答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下降亦可)。原因:政府减税;与苏联进行军备竞赛。


  规律技巧:考查考生获取信息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及调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考生把握资本主义经济思想演变的主线。


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芝加哥学派的经济学家强调自由市场的重要性,认为政府对经济干预越少越好。到1980年代,他们的主张被英美等国用以改造二战后的资本主义。英美等国政府通过私有化不断从经济领域撤出,但政府在经济领域中的作用依然重要,其首要责任从财富分配和保障平等转变为激励个人的独创精神及财富创造,同时又采取措施以弥补新政策的缺陷。


  ——据耶金等《制高点》

  材料二   1999年的最后一天,叶利钦(1991-1999年任俄罗斯总统)在辞职讲话中说:“我已经完成了我一生的主要任务。俄罗斯永远不会再回到过去,俄罗斯将永远向前迈进。”


  ——陆南泉:《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史论》

  问题: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80年代资本主义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是什么?二战后苏联进行了哪几次经济体制改革?这些改革共同的局限性是什么?


  (3)你认为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在“向前迈进”的过程中应当如何处理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简要说明理由。


  老蒋点题:第(1)问可直接读取材料信息,芝加哥学派“认为政府对经济干预越少越好”说明政府减少对经济的干预;政府首要责任“从财富分配和保障平等转变为激励个人的独创精神及财富创造”。说明政府的首要责任发生变化。第(2)问可依据所学知识,回顾斯大林时期经济特点和苏联经济改革的历程。局限性可通过总结对比历次改革失败的原因,找出共同点。第(3)问是开放式问题,可以从市场的自我调节作用、与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来思考政府与市场的相互关系。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


  (1)政府减少对经济的干预;政府的首要责任发生变化。


  (2)计划经济体制。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


  (3)考生须从政府与市场的角度作答,并言之成理。


3、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的目的是使国家富强,在军事上和工业上自给自足。工业化,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是计划的核心。在没有外国贷款的情况下进行工业化,农业部门成为重要的资金来源。集体化使大规模的农庄代替了以往的小块田地,这就使资本(机器、拖拉机等)应用于土地成为可能,这有利于提高人均产量。集体化又使上级机关更容易通过管理手段来控制集体农庄的剩余产品。


  ——据〔美〕帕尔默、科尔顿《世界近现代史》

  (1)1928年后苏联农业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


  (2)从工业与农业关系的角度,评价斯大林时期形成的经济体制。


  材料二  中国的工业化是在农业生产力水平很低的状况下启动的,落后的传统农业对工业化造成极大制约,这种制约突出表现在农产品供给短缺的制约和农村市场需求不足的制约两种形式。因此随着中国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全面推行,对农业发展的要求就变得十分强烈。


  ——据孙代尧《20世纪50年代中国急速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工业化背景分析》

  (3)新中国“一五”和“二五”计划期间,在农业方面开展了哪些运动?


  (4)1978年后中国的农村经济体制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对斯大林经济体制有何突破?


  老蒋点题:本题考查的是苏联与中国农业化进程中的农业问题。(1)问,农业政策的变化据相关史实回答即可,农业集体化政策取代新经济政策,主要是为了满足工业发展的需要;(2)问解答的关键是从工业与农业关系的特定角度来分析评价;(3)问据相关史实直接回答即可;(4)问“突破”,关键是要分析出在体制上是变革、弊端上是克服两方面内容。


  答案:


  (1)实施农业集体化政策。为了满足国内工业化的需要。


  (2)短期内使苏联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和军事工业飞速发展,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但不利于农业的发展,从长远看对工业的发展也不利;造成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比例严重失调,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3)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4)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改变了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使农业和工业协调发展;兼顾了国家、集体和农民三者的利益,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规律技巧:本题将苏联历史上的农业问题与中国现代史上的农业问题、体制问题融合在一起命题,体现了“材料选择和情境设计‘贯通古今,关联中外’,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思想。因此,我们在学习中要注意对所学知识以专题方式来重组,以加深理解和记忆。


4、从20世纪初到晚期,中美两国成为世界上最有影响的国家之一,其影响力的提高,是以经济大发展为前提的,两国经济发展都是由于在较好地利用外部条件的同时,又对内部进行了成功的调整。


  请回答:


  (1)美国在20世纪的经济发展中,有一次重大的生产关系调整,是哪一次?有何作用?


  (2)20世纪中50年代中期与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有两次成功的生产关系的重大调整,是哪两次?各有何作用?


  (3)中美两国在推动经济发展的措施中有何异同?


  老蒋点题:回答问题要紧紧围绕20世纪初到晚期中美经济政策的调整及发展。第(1)问主要涉及罗斯福新政;第(2)问主要涉及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与改革开放;第(3)问主要从生产关系的调整方面进行思考。


  答案:


  (1)美国调整:①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新政。②作用:调节了资本主义内部矛盾,奠定了国家干预的资本主义模式。


  (2)中国调整:①三大改造;②改革开放。作用:①实现了生产资料向公有制转变,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起来;②国民经济全面发展,国家经济实力极大增强。


(3)比较:A相同:①都是通过调整生产关系,推动经济发展;②在经济成分中都有国营经济存在。B不同:①美国没有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中国改变了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②中国变革生产关系都是政府干预的结果,美国则不全是政府干预。


专题十三 二战后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91年12月上旬、欧共体12国在马斯特里赫特市举行的首脑会议通过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决定在12国范围内实行经济货币联盟和政治联盟,即建立所谓“欧洲联盟”。


  材料二  美、加、墨三国首脑于1992年12月签署了北美贸易协定,从而形成了拥有3.6亿消费者,区内生产总值超过6万亿美元的北美自由贸易区。


  材料三  1991年11月,中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参加了亚太经济合作会议并加入了这个组织,标志着这个地区经济合作将有进一步的加强和扩大。


  材料四   80年代以来,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比80年代初增加了二倍。其中,80%集中在美、欧、日,只有18%在发展中国家,在这方面跨国公司起着重大作用。……它们控制着国际直接投资的90%,世界生产的80%,出口总额的2/3和技术转让1/3。现在它们越来越重视就地生产和销售,全世界生产和销售有20%是在国内进行。


——《当代世界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二、三的事实表明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这一趋势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2)材料四反映了世界经济发展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这一趋势形成的最强有力推动者是什么?这一趋势的本质是什么?


  (3)请简要分析上述两种趋势间的相互关系,你认为发展中国家应如何面对第二种趋势?


  老蒋点题:本题主要考查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相关知识点。第(1)问根据材料涉及的三个组织的性质,不难做出回答。第(2)问通过材料四“跨国公司”等信息可以归纳经济全球化趋势。既而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其他两小问题。第(3)问主要在上两问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并谈谈认识,言之有理一般即可得分。


  答案:


  (1)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


  (2)经济全球化趋势;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3)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发展中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制定合理对策,在积极主动参与中谋求发展。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2008年1月1日,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中的农牧业条款正式生效,墨西哥4种农产品玉米、大豆、蔗糖和奶粉市场对美国、加拿大完全开放。1月31日,墨西哥农民举行大规模示威,要求政府就协定中的农牧业条款展开重新谈判。


  ——摘自新华网

  材料二   2004年9月,西班牙发生不法分子焚烧华商鞋店事件(下图)。有人打出标语:“把埃尔切(西班牙制鞋业中心)所有亚洲鞋子都赶出去。”


  ——摘自新浪网




材料三    大众汽车制造公司的新型车“PO10”,虽然是在沃尔夫斯堡(德国城市)组装的,但是几乎有一半部件来自国外。……单是在德国汽车制造部门中,从1991年到1995年,就失去了30万个工作岗位。


  材料四   (德国)总理(科尔)说:“我们太贵了”,……有一个词开始走红:既得利益。……据说这些既得利益现在都需要打破。……(既得利益)指的是病假工资、子女补贴费、对不当解雇的保护、失业救济金、国家创造就业机会、每周5天工作制、每年30天法定休假,……1996年4月出台的政府施政纲领使用了这样的标题:《为了增长和就业》。科尔和他的部长们现在开始剥夺这些既得利益,全面削减各种社会福利和工资。……(这些政策的)核心理论之一是德国的社会福利国家变得愈来愈昂贵了,过多的公民……宁愿领取社会福利金而不去工作。


  ——汉斯一彼得·马丁哈拉尔特·舒曼《全球化陷阱--对民主和福利的进攻》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的相同问题是什么?


  (2)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请结合明清以来正反两个方面的史实,分析我国加入WTO的历史必然性。


  (3)依据材料三、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德国总理科尔说“我们太贵了”的原因是什么?其影响如何?为此,当时德国政府打算采取什么措施?


  (4)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都出现了反全球化运动。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两类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所受的冲击有何不同?


  老蒋点题:


  本题第(1)问主要考查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加以比较的能力。通过材料中可以看出,反映了道路的曲折和对发展中国家的不利。第(2)问正面事例有近代洋务运动、现代改革开放等,反面事例有闭关锁国等。第(3)问可联系德国的福利制度、产业转移等回答。第(4)问主要归纳全球化对两类不同国家的影响,依据教材较容易回答。


  答案:


  (1)①世界经济全球化道路曲折;②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处于不利地位。


  (2)正:①洋务运动引进工业革命成果,开始了中国近代化历程;②改革开放使我国融入世界经济发展潮流,综合国力迅速提高。


  反:①明清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使我国落后于世界经济全球化潮流;②新中国成立后相当一段时间,我国基本游离于世界经济全球化潮流之外,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


  (3)①原因:德国工人的福利太高,使劳动力成本增加。②影响:造成德国的一些产业转移到国外,使国内的失业问题严重。③措施:削减德国工人的福利。


(4)①发展中国家:受到发达国家高新技术壁垒和第三产业的冲击;②发达国家:受到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廉价劳动力、土地、原材料价格等的冲击。


专题十四 世界近现代文化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国王是法律的创造者,而非法律创造国王。……假如臣民认为国王滥用权力,他们只能祈求上帝开导国王,把他引到正确道路上去。


  ——【英】詹姆士·斯图亚特《神权》(1603年)

  材料二  人们参加社会的理由在于保护他们的财产,他们选择一个立法机关并赋予其权力的目的,是希望由此可以制定法律,树立准则,以保卫一切社会成员的财产。……当立法者们图谋破坏人民的财产或贬低他们的地位,使自己和人民处于战争状态,人民因此无须再予以服从,而只能寻求上帝给予人们抵抗强暴的共同庇护。


  —— 【英】约翰·洛克《政府论》(1688年)

  回答:


  (1)分析以上两则材料思想倾向的不同。


  (2)根据史实说明这两种思想在其所处时代的作用。


  (3)两则材料都提到了“上帝”,试分析其各自的实质。


  老蒋点题:解题关键是紧扣两人的阶级属性去分析,詹姆士是英国封建君主专制的典型代表,洛克是资产阶级的启蒙思想家。由于两人所处的时代和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导致两人的思想倾向、实质目的和影响各不相同。


  答案:


  (1)材料一认为国王凌驾于法律之上,国王的权力是上帝赋予的,是神圣的。材料二认为立法权是人民赋予的,法律应体现人民的利益,保护一切成员的财产。如果立法者违背人民的利益,人民有权反抗。


  (2)材料一是力图维护君主的专制权力,结果导致资产阶级、人民群众与封建统治者的矛盾激化,是引起革命的原因之一。材料二为资产阶级反对君主专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3)材料一是强调“君权神授”;材料二是阐明“天赋人权”。


  2、阅读下列据卢梭《社会契约论》整理的材料:


  材料一  人人享有自由平等的权利而不论其出身。人们应自由订立社会契约,组成国家。社会中应有“共同意志”,人人遵守。社会契约就是共同意志的体现,代表所有人的权利与自由。这是至高无上的人民主权,不可侵犯,不得转让,不受限制,不准分割。为维护这一主权,必须使人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包括立法、司法、守法、受法律保护和受法律制裁各方面的平等。政府官员只是人民委派的工作人员,不享有主权。随着政府职位诱惑力的加大,人民应采取更有力的监督手段。人们在行使自由权时,绝不允许损害他人的自由,否则他自身也就不自由了。这时,共同意志就要通过法律手段制裁他,“强迫他自由”。


  材料二  不应实行英国式的议会制。因为人民在选举议员时可自由投票,是主人;而在选出议员后,就又变成了奴隶。所以,应该实行直接民主制,由全国公民开全体大会,共同决策和立法,不需选举议员或代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卢梭在国家学说、人权学说、法治学说诸方面,各提出了什么主张?


  (2)材料二所表达的主张是切实可行的吗?为什么?


  老蒋点题: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的阅读、理解、提取有效信息和概括、处理材料的能力。材料选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要求联系政治学的有关知识。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从国家学说、人权学说、法治学说等方面,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加以概括:同时,按照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其主张的可行性作出评价。回答第(1)问时,要把分散的信息按照要求进行归类,切忌照抄材料原文。第(2)问没有明确时间界定,题目本意是问当时是否可行。通过分析各种具体的社会条件可知,其主张是不具备实行条件的。


  答案:


  (1)国家学说:建立契约国家;政府官员是人民的公仆,受人民严格监督。人权学说:人民主权高于一切;人民主权就是共同意志,并不是个人的不受限制的自由。法治学说:以法律保障人民主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是不切实际的。因为由全国公民开全体大会来决策和立法,是不可能的、不切实际的。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不想变成上帝,或者居住在永恒中,或者把天地抱在怀里。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我就够了。这是我所祈求的一切,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


  ——【意】彼特拉克

  材料二  人由于社会契约而失去的是他的自然的自由和他试图取得和成功取得的每一件事物的无限制的权利;而他得到的是公民自由和他所有财产的所有权。……君权只不过是全体意志的执行,永远不能转让,而君主只不过是一个集体的人,他除了他自己之外,谁也代替不了。……在国家里没有什么基本上不能废除,社会契约本身也不例外,因为假如所有公民一致同意破坏契约,无疑这将是合法的破坏。


  ——【法】卢梭

  材料三  政府的全部管理艺术就在于给予人和物的自由,政府只应保卫国家,建立执法机构和维护无利可图的公共事业。


  ——【英】亚当·斯密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作者所处时代的主流社会思潮。当时资本主义发展处于什么阶段?


  (2)依据材料二,归纳作者阐述的思想主张。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作者在经济方面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指出这种思想产生的经济背景。


  (4)材料一、二、三所倡导的思想对历史发展有着怎样的共同作用?


  老蒋点题:本题主要考查从材料中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和归纳能力;然后再结合各自思想所处的时代分析其背景和作用。


  答案:


  (1)人文主义。资本主义萌芽(或工场手工业)。


  (2)重视社会契约,强调人民主权(或反对君主专制),强调公共意志。


  (3)反对国家对经济的任何干预,主张自由主义。工业革命。


  (4)推动了思想解放,打击了封建势力,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4、结合史实说明17、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在“法治”思想方面的贡献,有什么积极意义?当前我国“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的方针两者是否矛盾?我们应如何理解两者的关系?


  老蒋点题:本题以时政热点为材料,旨在考察历史与政治学科的综合应用能力


  第(1)问再现启蒙思想有关“法治”思想上的共同点,但需要围绕从“人治”到“法治”的思想转型的内容来进行具体说明。


  第(2)问则应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和政治常识的有关知识进行说明。


  答案:


  (1)启蒙思想家针对当时封建专制主义和教权主义盛行,提出了批判封建主义,教权主义,希望通过“开明”君主实行改革,并逐步过渡到“三权分立”原则,限制封建君主专制独裁,提出“主权在民”和“社会契约论”的思想,推动了人类历史从“人治”到“法治”的民主化进程。


  (2)不矛盾。一个属于政治建设,一个属于思想建设,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社会主义法治是建立、维护、实行社会主义德治的法律保障,同时德治搞好了可以推动依法治国。


  5、在西方思想史上,出现过三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智者运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在这三次思想解放运动中,西方的人文主义思想经历了萌芽、复兴、成熟的发展过程。


  材料一   大约公元前5世纪中叶,希腊城邦民主政治高度发展,公民的社会生活丰富多彩,思想活跃,孕育出一个新的思想流派--智者学派。普罗泰戈拉是智者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人是万物的尺度”是他不朽的名言。


材料二    14世纪时,意大利人对古希腊罗马文化非常热爱,这是(右图)匠人在修复挖掘出的残破雕塑……1535年,某画家写道:“许多湮没的事物将要再生。”





  材料三   18世纪启蒙学者高举理性与科学的大旗,猛烈抨击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主义,宣扬自由、平等、博爱、人权和法制,强调发展科学、张扬个性,追逐功利、享受生活,建立“理性王国”。不难看出,启蒙运动实质上正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文艺复兴运动的延续,是人文精神的继续弘扬。


  ——高九江《启蒙推动下的欧洲文明》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普罗泰戈拉名言的意义和作用的认识。


  (2)材料二反映了一种什么样的文化现象?试分析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及其实质。


  (3)材料三中“新的历史条件”指的是什么?启蒙运动时期的人文主义比文艺复兴时期有了什么显著的发展?


  答案:


  (1)这句名言肯定了人的价值,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它适应了古希腊民主政治的需要,促进了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发展。


  (2)文化现象: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


  原因:随着西欧经济的复苏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一方面极度厌恶宗教神权及其禁欲主义主张,开始追求世俗人生的乐趣;另一方面又没有成熟的文化以取代教会文化。


  实质:一场资产阶级的新文化运动。


  (3)新的历史条件: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进一步壮大;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知识的进步;受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影响,人们的思想进一步解放。


  发展:抨击封建专制,主张构建“理性王国”(即资本主义社会制度)。


  小提示:解答非选择题的常见失误


  (1)急于求成。一些学生害怕时间不够,不审题,不构思,想一句写一句,或答非所问、用错原理,或重复较多、颠三倒四。结果答案是洋洋洒洒一大篇,得分却很少。


  (2)照本宣科。不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理会题目的具体要求,机械照搬平时见过的相似试题的答案,结果答非所问,得分不高。


  (3)贪多求稳。采取撒网战术,既浪费了时间,影响其他试题的解答,又没有突出重点,让阅卷老师找不到给分点。


  (4)表达不准确。不重视学科语言的运用,给阅卷老师的感觉是外行在答题。


  (5)卷面不整洁。书写潦草,涂改过多,要点不分明,给阅卷老师的第一印象不好。


  答题能力要经过反复训练才能逐步提高。在高三备考中,学生要有意识地选做一些非选择题,并把自己的答案与参考答案进行比较,在比较中改进,在思考中学习。只要掌握了解题技巧,无论命题者从哪个角度、哪个层面上提出问题,都能应付自如,取得好的成绩。


  6、恩格斯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请结合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有关史实,回答下列问题:


  (1)两次工业革命中出现了哪些新兴工业部门?


  (2)两次工业革命分别给中国带来什么影响?


  解析 本题从新的视角考查两次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要求概括史实、中外综合,能力要求较高。第(1)问要抓住“新兴”一词,判断两次工业革命中哪些属于新出现的工业部门。第(2)问对中国的影响,要联系同时期中国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辩证分析。


  答案:


  (1)第一次工业革命:机器制造业、棉纺织业、交通运输业。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工业、化学工业、钢铁工业。


  (2)对中国的影响:第一次工业革命:①工业革命完成后,欧美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近代工业产生(或洋务企业的出现,或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③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第二次工业革命:①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③中国救亡图存运动高涨(或维新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恩格斯在评论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时说:巴尔扎克“汇集了法国社会的全部历史。我从这里,甚至在经济细节方面所学到的东西,也要比从当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


  材料二   《高老头》的主人公高老头出身贫寒,后来靠当上供应军粮的承包商发财。他追求金钱,只知道用钱来满足女儿对物质生活的欲望。他的两个女儿当上贵妇人后,骄奢淫逸,像吸血鬼一般把高老头的血吸干。最后,老人一贫如洗,孤苦伶仃,病死在巴黎圣·日内维新街的伏盖公寓里。


  请回答:


  (1)为什么恩格斯说巴尔扎克“汇集了法国社会的全部历史”? (8分)


  (2)试用《人间喜剧》中《高老头》的故事情节说明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8分)


  老蒋点题:第(1)问,应结合《人间喜剧》反映的时代特点分析。第 (2)问,要围绕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简要阐述《高老头》的主要内容。


  答案:


  (1)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包括90多部小说,从不同侧面描绘了19世纪上半期法国的社会生活,所以恩格斯说巴尔扎克“汇集了法国社会的全部历史”。


2)《高老头》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的罪恶和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无情,形象地反映了贵族阶级必然没落的历史命运。其故事情节典型地展示了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直面现实生活、强烈批判现实社会的特点。
返回页首 向下
http://huigui.999luntan.com
Mr.老蒋
学霸
学霸
Mr.老蒋


帖子数 : 342
注册日期 : 14-01-20
年龄 : 36
地点 : 广州·白云山

广东高考历史总复习绿色通道材料题解析 Empty
帖子主题: 回复: 广东高考历史总复习绿色通道材料题解析   广东高考历史总复习绿色通道材料题解析 Icon_minitime2014-02-08, 02:20


【完结】
【P.S.】因本论坛设定了屏蔽敏感词,故按照《回归书院论坛敏感词使用特别声明和例外说明》(参见http://huigui.999luntan.com/t41-topic)的相关要求做上了记号,给阅读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返回页首 向下
http://huigui.999luntan.com
 
广东高考历史总复习绿色通道材料题解析
返回页首 
1页/共1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
回归书院论坛 :: 广东高考专区 :: 高考历史-
转跳到: